《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创作作过程概述

时间:2009-10-15 21:22:46 | 来源:艺术中国

撑伞走亲庞薰琹 白描 纸本 41.5×31.5cm 1945年 常熟美术馆(庞薰琹美术馆)藏 1938年,庞薰琹深入到“地无三里平”的贵州地区,当地土著居民的歌舞和纯朴的性格、健壮的体格、欢快自立的精神,极大地吸引了他。他踏遍80多个苗家山寨,创作了20幅《贵州山民图》。庞薰琹:“我认为研究少数民族的民族传统,必须采取严肃的态度,不是用那种猎奇的眼光,有些装束过去存在,现在他们自己已经抛弃,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意见。少数民族都比较单纯、善良,内心是美的,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内在的美。” 庞薰琹在创作《贵州山民图》时,选择了一种适合表现个性特征的独特艺术形式,那是中西绘画融合成有机整体的崭新的艺术形式的探索,标志着他是在与法国的传统决裂中探索着自己的艺术道路,因而有的批评家称这批作品为“他的艺术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作品。”20世纪40年代的庞薰琹是白描高手,眼明手巧,走笔如行蛇,游丝似银钩,傅雷称赞他“具有东方人特有的气质,他的线条艺术成就很高,是东方人中的佼佼者。” 为此,其中10幅为英国皇家协会收藏,其余则为中国美术馆珍藏。庞薰琹是中国画家进入苗寨,表现贵州苗族生活的第一人。在完成《贵州山民图》的同时,庞薰琹还画了一批反映苗民民俗的作品。

割稻水彩 绢本 54.5×40.5cm 庞薰琹 1946年 常熟美术馆(庞薰琹美术馆)藏继20世纪40年代初完成20幅《贵州山民图》之后,庞薰琹于1946年回到上海,又以同样的手法,以苏南农民为对象,创作了水彩画《背篓》、《小憩》、《捉鱼》、《割稻》等作品,这些作品造型真实和写意结合,形意皆备。当时,有的批评家批评他不顾社会黑暗面而片面描写光明,导人盲目乐观。庞薰琹即予反驳:“我为什么不常写社会的阴暗面,因为现在我以为写黑暗不如写光明;人生需要艺术,艺术能给人以鼓励……。反之,过去我的作品时时蒙上一层薄薄的悲哀。”显然,这是他经过人生体验后选择的创作道路。

 

1  2  3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