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从公共艺术看当代艺术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7-13 15:05:41 | 文章来源: 上海证券报 邱家和

艺术家隋建国的作品

  在日前举办的“张江公共艺术国际论坛方案”上,8位来自美国、日本以及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的专家学者就公共艺术的国际经验与张江经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记者不仅聆听了他们的发言和讨论,也分别与他们作了个别交谈,其中最有趣的是他们对当代艺术的看法。

公共艺术需要当代性

说到公共艺术,在中国的普通公众会联想到景观艺术,甚至是一些艺术圈内人士称作“菜雕”的作品。本次论坛的策划者、下届(2010年)“现场张江”策展人顾振清因此强调,这次论坛不是以雕塑或者景观艺术,而是以公共艺术这样一个话题来推出,因为有张江连续三届的“现场张江”公共艺术活动大型活动的经验的基础。

在论坛上,来自美国俄亥俄肯扬文理学院的华裔学者、研究当代艺术史的美术史专家周彦谈到了一个特殊的话题:当代艺术的在地性和公共艺术的当代性。他用蔡国强著名的装置作品《撞墙》来说明当代艺术的在地性,用理查·塞拉的巨型钢板装置《倾斜的弧形》与克里斯多的名作《延伸的栅栏》,来说明公共艺术的当代性。他强调公共艺术的当代性问题,表示这种当代性和当代艺术的在地性是息息相关的,而相关的关键词就是当代性。公共艺术怎么样具有当代性?当代艺术怎样具有在地性?两者怎样发生关系?他认为就是其当代性:二者都是立足于当代的。

从公共艺术看当代艺术

日本相模原市女子美术大学教授、2009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馆长南岛宏,则从公共艺术对当代艺术作了一番另类的观察。他表示,近几年,中国在艺术发展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日本需要花费50年时间所创造出来的艺术,中国在近几年都取得了。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艺术的中心,艺术品的价格在世界上也是一流的。这些都离不开在20世纪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贡献的两个以C字开头的词:资本和资本主义。

不过他认为,人们所说的当代艺术,不是大多数人在生活中所创造出来的,而是为有钱人所创造出来的。这引发他思考,怎样把艺术传播给更多人、把艺术的价值平等地赋予每一个人?这就是公共艺术,是每个人可以平等享受、可以免费观赏的。因此他要请大家铭记那两个C开头的词以外的那些喜欢艺术的人们,为他们创造出一些可以全身心地欣赏艺术品的重要性。他进一步追问:艺术在社会中生存是靠艺术本身的力量还是金钱的力量?

双年展与艺博会的“倒挂”

顾振清在会后与记者谈到了他前不久参观今年威尼斯双年展与巴塞尔艺博会的观感。他强调了一个怪现象,那就是以学术性为标榜的威尼斯双年展,与商业性的巴塞尔艺博会相比,出现了令人震惊的倒挂的现象:以学术性著称的本届威尼斯双年展,在作品的前卫性、学术性上,比之巴塞尔博览会的参展作品却相形见绌。他认为,这显示了欧洲的当代艺术作品在视觉表现力上的萎靡不振,不管采用什么媒介,那些作品只要离开了特定的语境、言说与注解,就显得十分苍白贫弱。相形之下,亚洲以及其他新兴艺术市场的作品,确实显示了更强的艺术生命力与表现力。

作为本届威尼斯双年展日本国家馆的策展人,南岛宏也表示了相同的看法,他说,过去每次参观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馆,都给他强烈的震撼,但今年似乎水平下降了,而且很显著。在他看来,参展的每件作品都不错,但作为中国馆整体看就显得很无力。

CCA与CA

顾振清则谈到了一个有关中国当代艺术的特殊话题:“中国当代艺术”,似乎是一个特殊的指称,比如说来自美国、意大利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就没有人专门叫做“美国当代艺术”或“意大利当代艺术”,但是,在国内外却有专门针对中国的叫法——“中国当代艺术”,也就是CCA(Chinese Contemporary Art)的叫法。

是CA(Contemporary Art)还是CCA?周彦对此的看法是,这涉及到中国的当代艺术家是以集体的面目出现还是以个人的面目出现。他指出,类似蔡国强、杨福东这样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就没有人会强调他们的艺术是“中国当代艺术”。艺术家就应该是以个人面目出现的。顾振清也指出,对相当一部分中国当代艺术家而言,他们的作品却有着强烈的“中国当代艺术”的特性。他认为这是所谓的“中国当代艺术”的问题之所在。他表示,今后他所策划的展览,都不再是所谓“中国当代艺术”的,都将是国际性的展览。这与他之前强调不打“中国牌”是一致的。周彦也表示,正常的展览,应该是主题性的而非国别性的展览。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当代公共艺术三大缺失
· 参与Art Basel公共艺术项目的8个艺术家/组织名单宣布
· 孙振华:公共艺术的边界
· 公众视野:公共艺术与城市建筑
· 孙振华:“众乐乐”的公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