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设计展的优秀作品,将受到出版工作者、设计者和读者的检验。
中国新闻出版报: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版协装帧艺术工作委员会协办,以《书籍之美》为主题的2004·北京书籍设计家论坛成为“六展”举办期间的一个亮点。回味“六展”论坛的收获,想必业界同仁对展览期间的学术交流活动也颇为期待,能否透露一下本届论坛邀请了哪些重量级人物?论坛议题大概是什么?
胡守文:第六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期间举办的北京国际书籍设计论坛获得成功,为中国的书籍设计观念的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关于“七展”论坛的议题,我想应该是围绕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比如我们在敞开思路吸纳外国先进设计理念的同时,如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取向,如何追求有中国文化特征的书卷之美,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全国的书籍设计艺术家、书籍理论工作者、大专院校的老师们共同思考、研究并积极付诸于实践。另外,我们还在为“七展”论坛的举办进行一些准备工作,比如开设中国书籍设计网,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专业探讨、学术互动等,力争使中国的书籍设计领域充满活力。这对“七展”的组织工作带来新的要求,全体“七展”的工作人员正在为这方面作出努力。
概念转换:从装帧到书籍设计
中国新闻出版报:大家都已经注意到,今年将已经沿用了6届的“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改为“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书籍装帧与书籍设计的区别是什么?
吕敬人:今天的装帧实践虽包含封面设计、文内插图设计和技术运用的概念,但绝大部分设计师由于时代观念、经济条件、社会环境的制约,无法实现对书籍整体设计的全面参与。长期以来装帧只是封面设计的代名词,这并不排除部分装帧者对书进行整体运筹的特例,但多数的装帧则以二次元的思维和绘画式的表现方式完成书的封面和版式。
书籍设计即英文book design一词,其包含3个层面:装帧(book binding)——设计者为实现对书的保护和宣传功能,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封面设计并制订封面材料和印刷装订工艺方案;编排设计(typography)——设计者根据文本提供的图文进行与该内容相符合的版面设计,通过字体、字号、字距、行距、灰度、色彩、空白等有序合理的应用,有节奏、有层次、富有创意的图文排列,以达到信息的准确传达和流畅、方便、愉悦的阅读目的;编辑设计(editorial design)——设计者以符合文本内涵为原则,对原文本的信息传达架构注入视觉化编辑的意识。对书籍形态、叙述层次、阅读节奏、体例设定、图像表现、色彩情绪、纸张个性、工艺物化等一系列表现时间与空间的视觉信息传达语言进行全方位的重新思考和创意性再设计,以实现对原文本信息传递的增值效应,达到书籍阅读的全新语境。
我认为书籍设计应该是一种立体的思维,是注入时间概念的塑造三维空间的书籍“建筑”。其不仅要创造一本书籍的形态,还要通过设计让读者在参与阅读的过程中与书产生互动作用,得到整体感受和启迪。那种以绘画式的封面,以永远不变的正文版面为基点的装帧,只是一个外包装。书籍设计应是信息编辑思路贯穿下对封面、环衬、扉页、序言、目次、正文体例、文字设定、传达风格、节奏层次,以及图像、空白、饰纹、线条、标记、页码等等的内在组织体,从“皮肤”到“血肉”的有条理的视觉再现。以往的设计观念割裂了外表和内在的呼吸关系。书籍设计师在完成内容传达的同时,仍不忘对书籍设计中从整体到细部、从无序到有序、从空间到时间、从概念到物化、从逻辑思考到幻觉遐想、从书籍形态到传达语境等的表现。这是一个富有诗意的感性创造和具有哲理的秩序控制过程。
中国新闻出版报:把展览的名称从“书籍装帧”改为“书籍设计”的意义是什么?
吕敬人:提倡“书籍设计”的概念,是要求设计者通过书籍整体设计过程,掌握信息传递的主导性认识,学会从装帧到排版设计的过程,再掌握信息编辑的控制能力,将书籍设计建设成为一个独立的造型艺术门类或体系,这确实是时代和专业发展的需要。理清“书籍装帧”与“书籍设计”概念的区别可以推进人们对书籍艺术的特质和功能以及书籍设计语言的认知,改变出版观念相对滞后的现状,并由此观念延伸到社会,传达给作者、出版者、编辑者、售书者以及读者,从而提升受众对书籍艺术的欣赏品位和价值认知,有利于提高中国书籍设计业和出版业的整体水平。
总而言之,书籍设计不只图封面好看,而是整体概念的完整,一本好书不仅在于设计的新颖,更在于书的内容编排与整体关系贴切。设计师要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对各种相关素材的寻找、图像的配置、字体和文字群在空间内的安排和时间上的游走、文本传达结构的处理等来诠释作品。设计师把书籍当做一个舞台,在尊重文本准确传达的基础上,去精心演绎主题,以达到文本内涵的最佳传达,这就是设计师的职责。这对设计者来说在原装帧概念上扩大了设计范围,增加了工作强度和责任,更要求设计师提升自身学识、修养以及综合艺术学科的全方位水平。(记者周翼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