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政府补贴与过去门票收入相当,博物馆运营就得心应手了吗?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本市很多知名博物馆拟举办一些大型展览,前期工作去年奥运会前就开始启动。但是请专家开论证会、搜集资料、到地方考察……每项活动都需要钱,展览大纲也有待工作开展起来后才能确定。按照以往经验,博物馆可以动用门票收入等自有资金先期支付启动经费,然后申请展览专项经费。但免费后,申请经费必须有确切明晰的项目和内容,博物馆做不到,又拿不出可以自主调配的钱—过去不是问题的问题,现在成了问题。
在北京免费开放的33家博物馆中, 首博是少数几家具有产品开发实力的博物馆。
“128元的杯子照样可以卖断了货!”当年首博试运行时推出的大型综合性艺术展—《大英博物馆之250年藏品展》火爆京城,人们对纪念品的兴趣丝毫不亚于展厅中陈列的那些真家伙。
工作人员记得,仿真的古代首饰、内脏瓶……大英展销售专区纪念品卖得很好,与展览配套的图录一天能销售将近200本;从英国采购的第一批纪念商品,两周内几乎售完。
“博物馆要搞活, 除多办一些大型和馆际之间合作的项目,相关的艺术品开发也要争取做深做透。”首博负责人说。
为此,首博设立了经营办和文化产业部,专门负责设计研发新旅游商品,现在已推出数百种价位不等的纪念品。将来,首博要力争90%的纪念品开发权属于自己。
除不断推出配合展览的纪念品,首博馆内书店、纪念品专营店、咖啡吧、茶座等一应俱全,体现出首博挖掘潜力开源节流的思路。
博物馆需要政府投入,也应当自身“造血”,但“造血”不容易。像首博这样较具实力的博物馆并非多数。有资料显示,全国2000多家博物馆中,生存困难的约占三分之二。
博物馆起源于欧洲,受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人们参观博物馆已经是一种时尚和生活方式,也形成了相对完善和成熟的运行模式。而我国,参观博物馆远未成为普遍的生活习惯,博物馆事业向公共福利化方向发展,面临很多需要破解的课题。
比如,西方发达国家有完善的社会捐赠和税收减免机制。如果你去参观某些博物馆,买票时会发现,票额并不一样,因为在很多西方人看来,进博物馆买票,就是对博物馆的捐助。实际上,西方许多博物馆的正常运转除了政府的资助外,往往依赖于企业和个人的捐助,这种捐赠与赞助行为,享受各种税收上的特殊优惠。
然而目前我国对博物馆的扶植政策有待完善。如鼓励行业、企业、个人办馆,政府部门没有相应的资金扶持;对于社会的捐助行为,税收减免也十分有限……因此前几年在一次全国政协会议上,某民主党派就曾建议:国家财政除增加博物馆发展费用的投入外,可以设立“博物馆事业发展专项经费”;也可以专门设立支持博物馆建设发展的“文化基金彩票”,以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发展博物馆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