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应美国Kansas州立大学邀请赴美讲学和办展,在这块陌生而又有些神秘的北美大陆上留驻到今年才回国。借此机会,我跑遍了美国东西海岸十来个大小城市和州镇,参观了数十个博物馆和艺术陈列馆,观摩了数不胜数的世界各国各个时期的艺术顶尖珍品收藏。感慨之余,记了一些札记。
高更和他的照片及其他
高更(GauGin)大量地运用和借鉴在当时还属新生事物的照片,来协助和充实他的创作,这下在美国让我找到实例了。在高更之前,大量运用照片来创作的还有一个隶属于印象派的大画家德加。德加仗仰他贵族家庭的经济实力,早早拥有了一架当时属于最高端奢侈品的照相机,用它来记录赛马的连续动态和舞女的瞬间曼姿。德加依仗这些当时独一无二的照片,大大丰富了他舞女和赛马题材的表现力,这是美术史上众所周知的事实。而高更也从照片中得到创作的方便和好处,却不是很多人所熟知了。
那时的照片是黑白的(最早的彩色照片要到半个多世纪以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才在德国出现)。高更的高就高在这里,他那绚烂多彩又充满原始意味的油画装饰色彩,把大家都“蒙”了。也只有高更,竟能把一张黑白照片的“色彩”发挥到这样的高度,把一张张现在看来甚至有些模糊的黑白照片,使用得这么淋漓尽致。
现在国内也有很多人在使用照片搞绘画创作,特别是一些年轻学生,使用到了甚至依赖的地步,真是错把傻瓜机当速写本了,因此也遭来许多非议,认为使用照片来搞创作不可取。可是偏偏有个大家级的德加摆着,今天又让我发现大量使用照片的也是大家级印象派之后的高更。
看来,问题不在于照片,问题在于你会不会用照片。作为始作俑者的德加能用,作为后继者的高更也能用,他们把一张当时影像亦不完美的照片运用到出神入化的境地,他们成功了。而我们手上,现在的彩色照片简直到了完美的进步,而我们的“懒惰”也随之上升了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临照片,摹照片,复制照片甚至原封不动地剪贴照片,不动脑子不要技艺偷工减料到比剽窃还剽窃的程度,明摆着,这样“运用”照片,是福还是祸呢?事实也摆着,事情不关乎照片,而是画家本身。
高更运用了照片,掌握了当时的“高科技”,而他并没有因而丢掉了自己去做照片的奴隶。他不仅不搞照片的翻版,而是更加强化了自己的感受,不仅仅只用眼睛看照片,而是用自己的心灵。
能借鉴,能运用,而且运用得高明,这就需要才华。高更拥有这份非凡的才华,他确实把这份才华运用得精美绝伦。
高更不仅画了大量的油画,他也搞版画,甚至浮雕。但是,自从他上了塔希堤岛,他画的内容,全成了塔希堤岛上土著民风。高更精神追求一致,却以形式多样化来充实,这又从另一方面证明了高更的聪明和伟大。艺术是为了创造,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当有更便捷、更合适的手段可利用时,为什么一定要因循守旧,不断重复而为之呢?“条条道路通罗马”、“不在一棵树上吊死”,高更简直成了中国的智者。
同样,高更善于用不同的艺术手段和材质,塑造了自己各个时期的形象。大量的自画像表明(除了荷兰大画家伦勃朗、高更所绘自画像之多,画史上可能无出其右),高更始终对自己一生的状态充满兴趣。他的自画像从青年画到老年,从油画搞到浮雕,每一个时期,都是一个当时特定的“高更”。在塔希堤岛时期,他干脆把自己的形象和塔希堤人完全地糅合在一起,简直就是一个塔希堤人。
西欧画家,几乎没有不画自画像的,特别是十八、十九世纪的西欧油画家。他们为什么这样热衷于自画像,并且出了像伦勃朗、高更这样简直可以拿他们的自画像当编年史来读的大艺术家,是因为他们为研究肖像艺术方便,还是对自己的极度地自恋?历史总是充满饶有兴趣的谜团。人文史是这样,中外美术的发展史又何尝不是如此?高更在我崇仰的心里,也是一个永远使我着迷的、探索不尽的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