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国宝就是卖也不能卖给外国人:朱启钤藏缂丝(图)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6-24 13:29:57 | 文章来源: 人民政协报

南宋沈子蕃的缂丝山茶

朱启钤之所以为今人所知,不外乎有两个原因,一是曾任民初高官,是洪宪帝制时的红人;二是创办中国营造学社,对一大批古建筑进行了保护和研究,成就了梁思成等享誉中外的建筑大家。其实朱启钤在文物收藏保护尤其是在缂丝收藏方面也贡献甚巨,曾被称为“中国缂丝收藏第一人”,界内亦有“朱家缂丝甲天下”之说。

缂丝是中国丝绸工艺品中的精华,亦称“刻丝”、“克丝”或“尅丝”。缂丝的编织不同于一般的刺绣和织锦,它采用的是“通经断纬”的织法,即织造时各色纬丝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纬丝不贯穿全幅,而经丝则纵贯织品。这种独特的织造方法和制作工艺,造就了缂丝雕琢镂刻般的奇特效果,其强度也远远高于其他丝绸类工艺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所以又被称为“千年不坏的艺术织品”。缂丝具有艺术和工艺的双重价值,不仅可以收藏鉴赏,而且实用性极强,可用来制作成服饰、手卷等制品。缂丝的主要产地是苏州,明清两代被皇室贵族所垄断,名贵异常,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称,出身江宁织造府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缂丝也曾提及:“凤姐命平儿将昨日那件石青刻丝八团天马皮褂子拿出来,给了袭人。”

朱启钤与缂丝的结缘源于其世代书香的家世和背景,其祖父朱士熙举人出身,曾在湖南做过几任知县,父亲朱庆墉师从贵州名儒傅寿彤,后娶傅寿彤长女傅梦琼为妻。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朱庆墉返黔参加乡试,试毕乘船返回河南途中,在贵州玉屏县触礁溺水而亡,当时朱启钤才3岁,只好与母继续生活在外祖傅寿彤家中。傅是咸丰初年进士,后以军功迁官至河南按察使、布政使,博学多才,精于史志、书法、诗词,与当时政、学界的顶极人物均关系密切,是朝野共知的文武全才。傅寿彤嗜好收藏,所藏书画的包首有许多是宋锦和缂丝制作而成的,朱启钤的母亲傅梦琼也擅女红,常把一些宋锦碎片缀合成荷包等物,家庭的熏染使朱启钤幼年便喜欢丝绣。晚年朱启钤回忆往事,认为自己的文化素养,尤其是对文物的鉴赏以及古建筑、古园林、古玩收藏等方面的知识和兴趣,莫不得益于外祖父和母亲早年对他的教育和熏陶。

民国初年,朱启钤从前清恭亲王奕訢后人手中购得一批从宋代到清代的缂丝、刺绣珍品,大约280件。这些缂丝多是皇帝御赐,异常名贵,朱启钤将这些藏品一一整理著录,撰写了一部书稿《存素堂丝绣录》,并于1928年刊行。1924年前后,日本一位著名实业家听说朱启钤手里有一批缂丝精品,愿以100万大洋的高价收购,颇具民族自尊心的朱启钤以自己喜欢为由婉言谢绝,私下他对家人说:“这批国宝就是卖,也坚决不能卖给外国人。”1929年,朱启钤组织创建了中国营造学社并影刻宋版《营造法式》,急需经费,朱启钤第一次想到了出售这批精品,但当时能够买得起这些缂丝的大多是外国人,朱启钤一时十分烦心。这时,与朱启钤有姻亲关系的张学良闻讯后提出由他来接手,于是这批缂丝精品最后以20万银元半送半卖的价格售予张,出手前朱启钤反复叮嘱张学良“不要让这批珍品流失海外尤其是日本”,张不敢稍有大意,随后就将这批宝物放在他的东北边业银行金库中悉心保存。“九·一八事变”后,这批缂丝随边业银行一起落入日本人之手,流落到伪满“首都”新京(今长春),后来“满洲国”将这批国宝在日本印成原册图录《纂组英华》,在文物界引起不小的轰动。

1948年5月,长春被“四野”大军包围成为孤岛,朱启钤生怕这批缂丝毁于战火,四处活动寻求解决的办法,后在宋美龄、宋子文等人的关照下,这些无价之宝从长春完整无损地空运到北京,暂存故宫博物院。1949年后,这批缂丝刺绣珍品重返关东大地,保存于东北博物馆(今辽宁省博物馆)内。

北宋年间的缂丝紫鸾鹊谱图(资料图片)(以上均为朱启钤原藏,现保存于辽宁博物馆)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国宝频流失文保制度还漏洞多
· 我们有多少钱可以买回流失的国宝
· 看中国之美 台北故宫的“中华十大国宝”
· 《五牛图》等600余幅克隆国宝亮相武汉美术馆(图)
· “绝代风华·清宫散佚”国宝复制精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