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失的国宝频频在国外被拍卖的事件,在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中成为焦点话题。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政协副主席陈清华说:「我们亟须思考的是,现行的文物保护制度还有多少漏洞?还会不会形成新的珍贵文物流失事件?」
代表委员们认为,在社会经济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固守原有的文物管理体制已经不合时宜。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让交易量巨大的地下文物市场浮出水面,把文物从「升值道具」还原为艺术瑰宝,狠狠打击走私、盗墓等犯罪行径。
让「地下交易」浮出水面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陈清华委员递交了一份提案:建议国家尽快建立文物产权交易所。「我的建议如果能够被采纳,就可以把文物的交易从地下变为地上。国家可以对交易文物登记造册,建立‘文物身份证’。这种合法但又有约束的交易,甚至可能引发流失海外的文物回归交易。」
反观中国现行的文物保护制度,陈清华说,一方面,大量珍贵文物通过非法渠道流向海外,政府通过多种渠道追讨,花钱不少,效果不大;另一方面,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的经费不足,考古队干不过盗墓队,一些藏在「深闺」的文物遭受氧化、受潮、老鼠之害。「国家文物的拍卖所得和民间文物拍卖的佣金,要用来设立文物保护基金,支持新的考古发掘。」
国家设立场所进行文物买卖,会不会加剧文物流失的局面?面对这种疑问,与陈清华持相同观点的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张兆安说,设立文物产权交易所的前提是建立严格的文物分级管理制度。
收藏价值观亟待纠偏
一些代表委员指出,近年来国内出现文物热、收藏热,但是相应的管理手段没有跟上,导致文物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同时,很多人单纯地将收藏文物作为投资手段,缺乏爱国热情和捐赠引导,价值观亟待纠偏。
张兆安代表说,为迎合民间出现的收藏热,各类「鉴宝」节目充斥荧屏,许多节目为提高收视率,只热衷于讲文物价钱,不挖掘其文化底蕴与历史价值,一定程度上是「煽风点火」误导观众,给非法交易者提供线索。例如,有节目以某地为专题介绍墓葬文物,结果在当地引发盗墓现象。
一些代表委员说,近年来民间出现了收藏文物的风气,但很多人仅仅是把文物看成是投资赚钱的工具。结果,一些好容易从国外查找回来的文物,在「升值」出手后又流失到海外。与国外相比,中国亟待提高全民族的文物保护意识,鼓励民间收藏者的捐赠热情。
让专业「文物警察」出手
陈清华担心的另一件事是,起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盗掘、走私珍贵文物的风潮,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打击下虽有所收敛,但在一些地方、领域仍然比较猖獗。
全国馆藏文物、寺庙文物及田野石刻被盗案件攀升,许多文物考古新发现也被盗掘。一些犯罪团伙越来越专业,作案手段越来越先进,甚至绘制了专业的「藏宝图」,盗窃、倒卖、走私文物者已经形成了分工明确的「一条龙」体系。
来自文物大市的全国人大代表、洛阳市市长郭洪昌说,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中国在陕西、山西、河南等文物重点保护地区设立专门的文物公安机关,取得明显成效。他建议,国家要增强「文物警察」专业队伍的力量,专门负责打击盗窃文物、盗掘古墓和走私文物的犯罪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