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石湾陶塑·昔日“山寨”华丽转身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4-21 11:26:12 | 文章来源: 南方日报

一名游客对一尊惟妙惟肖的石湾公仔惊叹不已

南风古灶两座龙窑已有500多年历史

一对父子在南风古灶玩陶区里亲手制作陶瓷器皿

  ◎过去数百年来,石湾陶塑一直保持着捕捉机遇的乖觉和敏锐

  ◎泥胎之中,昔日融入的是国画精髓,如今则添上了卡通意趣

  ◎今年三月,石湾当代陶艺作品《和谐》首次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

  假如你和我们一样,曾站在佛山石湾公仔街,见识到各路神仙沿街铺排百米的浩大方阵,隆重得像王母娘娘的生日宴;假如你曾在石湾美术陶瓷厂里,目睹一箱箱等待煅烧的案头公仔,码得整整齐齐像即将上市的水果;假如你曾在南风古灶创意产业园里,听到有人拿着大喇叭,卖力地招呼数十位客商,像参观汽车装配车间一样,浏览配泥、拉坯、赋釉等工序……你会不会也萌生这样的念头:“这不是濒危的‘文化遗产’吗?它怎么会这么生猛红火?”

  4月初,在佛山街头我们几乎只看到两种广告:楼盘广告和陶瓷广告。当地人跟我们说,如果你是今年春节来石湾,估计还要被吓一跳:今年的生肖陶艺“招财牛”销量比上年的“金鼠”增长三成,无论是标价3.8万元的“限量版”,还是38元的“普通品”,都火得一塌糊涂,“卖到样品都断货”。当地人说,股市、楼市惨淡,人人都想抱头金牛回家,讨个“牛气冲天”的好彩头。

  人们喜爱石湾公仔,正是因为它塑造的就是每一个人都熟悉的形象;它呈现的就是每个人日常最质朴贴心的祝愿:风调雨顺、出入平安、大吉大利……在石湾陶瓷博物馆里转一圈,你就会发现,稗官、野史、戏文、讽世是永恒的主题,钟馗、屈原、达摩、八仙都是熟人。看不见帝王车辇,只有忠臣长剑,没有凛然的龙凤,只有招财的金蟾。菩萨道人,一律不端架子,不乘祥云,个个和眉顺眼,遥相致礼似故友重来;世间凡人,抓痒、抠鼻、拍蚊、挖耳,般般皆可入题;至于夫妻洞房、爷孙逗乐、邻里闲话、客途偶遇,更是草根心性,化外主张。

  岭南人的脾气向来如此:但奉街坊为上帝,何需官府示颜色?这种“脾气”,可以追溯到中国陶瓷史上“官民竞市”的传统。石湾制陶业虽然从唐代开始已经初具规模,北宋时已远销海外,然而始终是“非主流”的民窑。既无官窑瓷器皇帝钦赐的年号,不代表一个王朝的审美“范式”,亦无“督陶官”对器形、用途、纹样逐个审批,遑论方家名宿从旁举荐圈点。要进入市场竞争,石湾陶瓷最初只能靠模仿北方官窑的畅销产品;用流行的话来讲,这叫靠“山寨”起家。

  过去数百年来,石湾陶塑一直保持着捕捉机遇的乖觉和敏锐。明、清两代,石湾大量仿制南北名窑产品,如哥窑的“冰裂纹”、龙泉窑的“梅子青”、建窑的“鹧鸪斑”、磁州窑的“铁绣花”、汝窑的“玻璃绿”。石湾不少陶工是钧窑制造者的南迁后裔,因此石湾尤善仿制钧窑产品,被称作“广钧”,以映露紫彩、色如翠羽的“翠毛釉”最为名贵。

  随着珠三角商业经济的繁兴,石湾人也在仿制的过程中找到“自创品牌”的方向——转攻人物陶塑,并终于以此迎来石湾陶瓷的鼎盛期。尤其是清末民初,石湾陶艺名家辈出,黄炳的鸭子,一身绒毛纤毫毕现,几可乱真;刘传的虬髯公,深得南朝谢赫论画中“骨法用笔”的精妙;潘玉书的贵妃,钗斜鬓松,娇憨无力,衣纹像一汪蛋清似的又嫩又滑,眉眼淡如月下落梅;陈渭岩把英法联军首领巴夏礼恶搞为一把绿色的“尿壶”,引来抢购热潮,能把爱国与发财结合得这么好,不佩服都不行。

  说起来,石湾陶塑主攻人物雕塑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在中国森罗庞杂的陶瓷族谱中谋求何许地位,不过是匠人们从当时岭南园林建筑流行的花窗、影壁、花脊等“豪华装修”风气中,嗅息到浓烈的商机。其中,瓦脊公仔渐渐从群塑转向单件塑品,由檐上挪至案头,逐渐发展成为石湾公仔。对于广东来说,艺术也罢、革命也好,现实的“用处”永远是最好的催化剂。

  和广东任何一门民间艺术一样,石湾公仔身上也鲜明地烙上广东人敢想敢做、嗜创新如命的狠劲儿。“做盘子一辈子都做不过景德镇,我们就把人物做到登峰造极。”石湾美术陶瓷厂办公室主任李星说,尽管景德镇为中国陶瓷树立了“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标杆,但它所采用的高岭土胎质细腻,承受力弱,经不起细雕硬琢;而石湾公仔所用的混合砂制陶土,虽然质地较为粗糙,但粘力强、可塑性高,能耐高温,是塑造人物的好材料。这就叫“天生我才必有用,别人不用自己用”!

  曾几何时,石湾人也为不受管辖羁绊的自由付出过代价:被推崇为石湾陶塑一代宗师的黄炳等人极少史料记载,只有民间传说为他们树碑立传。他们的作品因被划为“地方艺术”,过去20年间在拍卖市场上陷入尴尬:与瓷器、书画等主流品种相比数量只能算是九牛一毛,仅有一两百件,成交率不足一半,价位低靡,高的也不过数万。现在他们想必不会感到寂寞:到2006年之后,随着宣传的推进和收藏的升温,刘传、潘玉书等人的“孤品”终于拍出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价格。上个月,当代陶艺作品《和谐》也首次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石湾陶艺收藏家协会会长陈月华说:“10年间石湾艺术精品价值翻了十几倍。”

  目前,石湾公仔每年的产值超过1个亿。陶艺大师梅文鼎说,不是每种“非遗”都适合产业化开发,但一开始就靠盈利生存的石湾公仔,却无法脱离市场而存在。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再做“和合二仙”、罗汉童子,是不是“不合时宜”?这是萦绕在每一个石湾手艺人心头的问题。于是,他们每日搜肠刮肚地研发新产品,从吃喝拉撒的日用陶瓷,到邓丽君的肖像,从奥运福娃到刘翔跨栏。泥胎之中,昨日融入的是国画、书法、粤剧的精髓,今日则添上了人体解剖的严谨和动漫卡通的妙想意趣。值得一提的是,石湾陶艺近年开发的仿砖雕作品,因具有成本低、出品快、高产质优、方便灵活等优势,不仅挽救了砖雕这项几乎失传的民间工艺,还使得石湾公仔在复古家居装饰方面大展拳脚。财源的拓展,和艺术生命的繁衍一举两得,真是何其高明!

  另一方面,微塑、胎毛技艺和贴塑等三项传统的石湾陶艺绝活,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山公”微塑传人霍桂珠说,过去一个火柴盒可以放200多个人物,五官、情态,栩栩如生,现在几乎没人再做这个;胎毛过去是用堑刀一根一根划上去,现在用新工具一擦一片,“表面上保存下来了,可实际上是退步了。”中山大学民俗学者刘晓春认为,如果石湾陶塑的核心技法丧失了,就等于失去了“人无我有”的特色,失去了工艺美术的立身之本。

  担心归担心,石湾人的乐观不减当年。数百年前从“仿钧”走向“公仔”时,石湾陶塑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因地制宜、差异化营销的绝好案例。今天,他们的后代正在续写新一轮创意制胜的品牌传奇。不变的,是从艺术家十指的舞动中,从泥、火、釉的神奇魔法里,诞生的一个个奇迹。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杨炳延:推动陶瓷艺术发展
· 南京宜兴六人书画陶艺联展
· [专稿] 首届中国佛教陶瓷艺术展
· 冷军:绘画、陶艺并举
· 当代艺术陶瓷今后有丰厚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