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西藏,我的大学:张鹰访谈

时间:2009-04-13 13:47:51 | 来源:中国网

资讯>

雍布拉康

节日

主持人:您觉得生命力是来自于民间,而西藏民间的文化又在跨区域交流和融合。今天正在收看本期节目的中国网网友非常有眼福,因为张鹰老师带来了很多精彩的图片,将向我们介绍和展示。

张鹰:时间有限,我最近正在编一套书,我就简单给大家演示几张。

主持人: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首先我们看到的图片是讲述藏文化和其他区域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图片。

张鹰:是的。大家看到的这个服饰是山南措美县扎扎乡的一个服饰,这个服饰和西藏任何地方的服饰有根本的不同。这个服饰里有一个故事,它融合了一些汉文化的色彩,这和我们的文成公主到西藏有着一定的关系。当年文成公主在西藏,把西藏的纺织、耕作、服饰文化都带到了西藏民间。文成公主在昌都市住的时候经常到民间走访,因为她一个人也比较孤单,据当地的老百姓说文成公主疯了,把衣服穿反了,就到农村去,当地的妇女一看她的衣服都特别喜欢,她穿着特别好看。后来这个地方的妇女就学着这个服装的样式做,就是两面穿,正面是黑色的。平时这个地方的老百姓穿黑的一面,一到节日跳舞的时候就翻过来。

主持人:这是汉藏文化交流的图片。我们看下一张。

张鹰:这一张是服饰的背面。虽然不是一个人,但是服饰的背面有一个腰围,这个是在后藏朗卡一带的服饰才有的,是妇女保护腰部的一种习惯,在日喀则那里都有,有的老年人用羊毛做。这个腰围完全是汉族的刺绣图案,把汉族服饰的刺绣工艺应用过来。

这个服饰是山南劳动妇女穿的,她后面背着一个羊皮,是一个垫背,也是一个装饰,她平时都穿这个。在老百姓当中,劳动人民也不能三天两头换,一遇到节庆他们的背上就挂一个小装饰,一个刺绣,她把它挂到背的上面,就是一种点缀,体现一种喜庆的气氛。

张鹰:还有这个服饰在过去属于贵族服饰,后来把它引用为藏戏里面的国王、王子穿的服饰。这个服饰,包括后来拉萨的贵族服饰完全是从汉族服饰中引用的,包括一些用料,丝绸和锦缎,包括过去西藏的贵族服饰基本都用这些材料来制作。

这里是古格壁画的局部。当时是供养妇女,她的服饰完全属于南亚文化。但实际上这里也有当时阿里妇女的服饰特点,这和当时的阿里妇女的服饰完全不一样。现在阿里妇女的习惯还是喜欢披斗篷,这是生活中简单的,还有更好的。

主持人:您刚才为我们展示的几幅照片已经让很多人开始对藏文化感兴趣了。我知道张鹰老师正在主编的一套书叫《人文西藏》。光听这个名字已经很吸引我了。请张老师为我们介绍一下当时为什么打算要出这样一套书?张老师也带来了很精美的关于这套书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张鹰:我想说一下我出这套书的初衷。其实最初我没有想过出书,我过去的文化底子也很薄,也就是从画画,后来延伸到摄影,对藏文化有一种偏爱,甚至包括收藏、研究,这些都是我在西藏这么多年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我养成一种习惯,过去我喜欢到哪里就拍照片,其实拍照片的目的就是为了画画的素材,当然我很感谢西藏提供很多供我学习的机会。

当时我到藏剧团,首先对藏戏延伸到对藏文化的兴趣;后来到了西藏艺术研究所搞中国戏剧与西藏剧院,后来再到西藏民间歌舞集成。当时搞普查摄影,我跑遍了西藏,这中间给了我大量的时间来了解西藏的文化,所以我的根底大概是从80年代开始积累的。

张鹰:当然,我是搞美术的,有的时候根据自己的兴趣喜欢我就拍,那个时候没有想那么多。这几年随着藏文化得到世人的关注,尤其这几年党和国家对传统文化越来越给予关注、关心,抢救、集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这个时候我就有一个想法,我应该把我多年积累的资料拿出来,作为我给培养我成长的西藏的一份贡献。

主持人:所以《人文西藏》就应运而生。

张鹰:是的。当然,出书的其他过程水到渠成,形成了这套书的规模。这套书的结构大概分为六本。

主持人:我们来看一下封面的介绍。

张鹰:第一集是西藏的服饰。西藏地域太大,每一个地区的服饰风格都有很大的差异,包括牧区的、林区的、农区的,阿里到山南的服饰差异也很大。像牧区的昌都、阿里的差异都很大。这里面主要体现历史文化和自然文化的双重关系,而形成的服饰风格的不同,主要是体现它的文化性。

主持人:下一个是哪方面的?

张鹰:下一集是节庆礼仪,这个内容就比较多了。首先,西藏的节日很多,在西藏差不多每个月都有它的节日。藏族人是热爱生活的民族,有新年,开春还有起耕节,之后还有望果节,然后还有雪顿节,到了冬天还有各种各样的宗教节日,每个地方的节日都很多。西藏的节日特别丰富,而且每个地方的节日,同样一个节日都不一样,望果节每个村都不一样。

另外,这里还包括礼仪,主要是以婚俗、藏俗为主。一个是山南的婚俗、日喀则婚俗,还有拉萨婚俗、当雄婚俗、阿里婚俗,都不一样。

张鹰:第三集是藏戏歌舞。我一直在藏剧团,对藏戏有很深的感情。这里包括对藏戏的历史,民间藏戏队伍的形成,还有八大藏戏,我是通过藏戏的表演,又用壁画等各种手段来展示八大藏戏的内容。西藏是歌舞的海洋,各地的歌舞形式都不太一样,包括民间的仪式歌舞、劳动歌舞、抗灾歌舞、宫廷歌舞,有很多,特别丰富。

主持人:这个也很有看点。

张鹰:第四集是生活习俗。这直接翻译成是和劳动人民生活有关的,比如说茶文化、酒文化,生产劳动、纺织、工业作坊、交通、贸易。生产劳动包括牧区、农区,生活习俗的内容是方方面面的,包括人的衣食住行,当然住和衣我都另外拿出来,这是民俗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 

主持人:我们看一下第五集是哪个方面的。

张鹰:第五集是传统建筑。建筑文化也属于民俗文化的一个部分,当然西藏的建筑有它的独特性,这里和它的自然环境不同有关,也吸收了汉文化建筑的风格,包括寺庙。西藏的建筑,尤其是一些传统建筑、村落建筑很有味道,它容纳了自然文化的内容在里面。

张鹰:第六集是宗教仪式。在这里我主要从四个方面展示,雕塑、绘画、音乐、舞蹈。一般的绘画、雕塑大家经常看得多,包括壁画、唐卡、铜雕、玛尼石刻、木雕、佛像在西藏是非常的丰富,在书里面这个量不是很大,我主要是想展示音乐、舞蹈,因为这是西藏宗教习俗的一大特点。尤其是舞蹈,我们一般叫“跳神”,西藏的各大教派,各大寺庙都有不同,因为它的传统有很大的变化,跳神在宗教文化中有着最大的特性。

主持人:您刚才为我们介绍了这套图书的概况。我们看了,很多网友觉得不过瘾,能不能具体展开,让我们看看这套书里有哪些精彩内容?

张鹰:由于时间有限,不能拿得太多,全部照片一共有3000多幅,每本书差不多500多幅。现在的这幅照片是雍布拉康,它是西藏最早的宫殿,属于西藏最早的建筑。当然,它是后来不断修复的,经历了一千多年,这是经过修复后现在的形状。这是佛塔建筑,这是阿里比较典型的一种,这是三佛塔,三个佛代表三个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和金刚手菩萨。这个只有在阿里的地方有。

这是后藏民间的一种民居,大门旁画两只蝎子,这是民间老百姓辟邪的意思。

主持人:还有来自节日的。

张鹰:这是节日方面的。这是望果节的场面,这表演叫“白”,它是过去古老的战歌,要穿古老的武士装来表演。

这是起耕节的。起耕节是过了春节以后,每个村都要算,哪一天是吉日,哪一天就举行起耕节。起耕节就是年过完了,新的一年要开始了,农民要开始耕作了。

张鹰:就是一天。一大早全村人集中到一个地方,把家里的牛打扮得很漂亮,带上青稞酒和吃的,首先要举行一个简单的宗教仪式,然后就开始耕地。耕地实际上就是空地,就是一个形式,然后每家还出一个女孩播种。当然,播种的第一个女孩也要算算,图个吉利。第一头牛、第一个人非常重要,这头牛耕地以后全村人都要敬酒、献哈达,所以这一天非常热闹。这是起耕节。之后,在西藏所有的节日,不光是起耕节,结束以后人们都要举行一个吉祥跳舞,西藏人一般叫“扎西”,跳舞洒糌粑,洒糌粑是完美的、吉祥的意思。

张鹰:这是雪顿节。雪顿节哲蚌寺演藏戏,过去每年的雪顿节哲蚌寺首先要展佛,然后各地的藏戏队都要集中到拉萨献礼演出,历史上也是这样,现在更是如此。各地的藏戏队得到政府的关心,过去的藏戏都是自行演出,现在藏戏艺人都有自己的地位,而且服饰等各方面都比过去要好得多。但是这一天在哲蚌寺演出,按传统来说,当时是五世达赖时期,哲蚌寺是政权所在地,所以这一天要在这里演出。演出以后,第二天开始集中在罗布林卡演出,这是开场戏,举行一个仪式基本上就结束了。

这是西藏的望果节,就是青稞快熟的时候,人们举行的一个祭祀仪式,也是一种庆祝仪式。全村人围着田地,背上经书转一圈,最后还要举行赛马,有条件的还演出,歌舞、藏戏,有的举行三天,有的两天,这就根据各地的条件不同来定。

主持人:这是关于节日方面的,我们看到了很多精彩的图集,也听到了张鹰老师精彩的讲述。

张鹰:这是炒青稞,这是生活习俗的一部分。西藏人吃的糌粑就是炒青稞,把青稞炒熟以后再磨成面粉,和酥油茶合起来吃。炒青稞也是很讲究的,有的人家是几个果盘,里面有沙子,按火力大小的顺序不断轮换,最后沙子热了以后把青稞放进去,青稞一爆花,就像爆米花一样。

主持人:很有技术含量。

张鹰:对。然后倒到筛子里面,青稞就好了,然后用水磨磨成面粉。这个属于工艺作坊的织氆氇。

主持人:有点像汉族的纺织品。

张鹰:和汉族的织布很像,只不过简单一点。这是牧区挤奶的场面。小孩从小就在这个环境中长大,对羊等动物从小都有融洽的情感。这是西藏的牛皮船,这个原来是拉萨河上的。拉萨河过去只能靠牛皮船渡过,现在火车站一建,拉萨大桥也通了,这个地方已经没有牛皮船了,它在别的地方有。

主持人:这个风景特别美丽。

张鹰:这是在拉萨河。这是西藏传统的一种踏场,脱粒,打麦子,现在有脱粒机,我在陕西农村都是石头碾的,这个地方是用牲口,有的用牦牛,有的用马让它们转圈踏场,这是古老的脱粒方式。

主持人:现在还有吗?

张鹰:现在还有,有一些必须是偏远的地方还有,有条件的都用机器了。这是藏北剪羊毛,他是用刀子割,这个技术含量很高。人家看到刀子很笨拙,实际上它们一点也伤不到羊,而且很快,比剪刀快多了。

主持人:在生活习俗方面让我们开了眼界。

张鹰:这是一个放神羊,实际上这是神羊。在西藏转经路上偶尔能够看到这个场面,但是现在很少。因为这个羊属于放生的,它就在转经路上,转经的人会给他吃的,时间长了以后它好像能够理解人们的意愿,有的时候它会做一些善事。这就是现在我们在西藏说的人与动物的关系特别的密切,不像其他的地方。所以老百姓把这只羊当作一种神羊,人们在向它叩拜。偶尔这个羊在人的头上碰一下,老百姓给它一点糌粑,有的时候老百姓排队让它“摸顶”。这是很奇特的一种现象。

主持人:艺术集里面也有很多精彩的图片。

张鹰:“擦擦”是从印度音译过来的名词,具体的含义说法也不一。它的学名是“脱模泥塑”,它完全是一种佛教文化的产物。这个擦擦算是比较早期的,大概在十一世纪左右,这个擦擦就是十一世纪左右的,而且出自阿里地区。这个擦擦是宗喀巴大师亲自做的,它是很名贵的擦擦。

主持人:这个字怎么写?

张鹰:法国的一个藏学家翻译过来用的是擦桌子的“擦”,这个和字的含义没有关系,就是音。

这个属于药擦,在西藏的擦擦里也是很名贵的一种,它是用藏药做的,含有各种藏药。过去只有在西藏的亚东寺庙的高僧才可以做,现在基本上是很少见到了。

这个是佛龛,里面是盛装擦擦的,两边可以折叠起来。比如过去外出朝佛或者牧民搬家,它一扣起来就可以背着走,到了地方打开就变成神龛,是供佛用的。

张鹰:这是色拉寺的护法神的面具。这个面具差不多是明代的,因为这个寺庙没有跳神的习俗,所有的面具全部挂在神殿的上面,所以显得非常古老。这个是布达拉宫的面具,俗称“骷髅神”。这是一个小的雕刻,非常精美,它是一个战神的局部。这是拉萨的千佛崖,一般朝佛、转经的必经之路,所以这个地方的壁画、石刻相当的美。现在这个地方已经不是这样了,已经重新修了房子。这是80年代时候的样子,80年代以前,以后就不是这样了。

这是在制作面具的场面。其实我们看到这个面具的后面都是用经幡制作的,面具有一些是用布或硬纸板做的,经幡里面包括一些宗教的符号,我们知道面具是带有神灵的东西,所以必须有填装物,擦擦过去是佛塔里面装藏的,包括一些贵重的物品,包括最好的舍利子。

1  2  3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