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现场
1950年4月1日,中央美术学院成立大会上,身为中央美术学院第一任院长的徐悲鸿先生满怀深情地发表了讲话,宣布了中央美术学院的成立,59年后的同一天,由炎黄艺术馆、中国民生银行主办、中央美术学院协办的《中国现代美术奠基人系列·徐悲鸿》学术研讨会在中央美术学院召开。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在此深切缅怀徐悲鸿先生和他的艺术成就,从多方面对徐悲鸿先生的艺术进行解读和进一步探讨。
中央美术学院潘公凯院长表达了对于20世纪上半叶那一辈艺术家的尊敬,对于徐悲鸿的研究要更多得从中国苦难和崛起关系中来考虑。
徐冰副院长说:徐悲鸿先生既受过西方19世纪的素描训练,又有很高的国画功力,他画的每一张画都是一个个案,一个重新开始的过程,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地方。同时徐悲鸿先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能做出这么多的事,是需要我们尊敬和学习的。
徐悲鸿之子,徐庆平先生首先发言,他介绍了徐悲鸿流传在世作品的情况。他说徐悲鸿在逝世的时候,廖静文先生把库房的钥匙交给文化部,库房里一共1200多张画,1200多件藏品。在40年代徐悲鸿曾经奔走于东南亚几个国家,举办六个画展。据新加坡一位藏家郭鹤年回忆,当时徐悲鸿每天黄昏对自己不满意的画都要在他家的后花园烧掉,仅他见过烧掉的画也不下1000张。新加坡方面曾说:新加坡所藏徐悲鸿之画不比北京徐悲鸿纪念馆(约有1000张画)少。徐悲鸿先生还曾于战乱之中在新加坡一处中学的后操场埋藏过40幅大的油画,今年来在拍场屡创天价的《愚公移山》、《奴隶与狮》、《放下你的鞭子》均出自于这批画。同时,徐庆平先生还介绍了大家所关注的几幅徐悲鸿先生巨幅油画的修复情况。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树声发言题目是《徐悲鸿是五四新文化的杰出代表》,从对待民族文化的态度的角度对徐悲鸿先生的艺术进行了解释。
来自上海辞书书版社的王震先生从史料的角度对徐悲鸿与北京大学华发研究会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并指出了目前在徐悲鸿先生生平研究上的几个错误。
原《美术》杂志主编李松涛老师发言题目是《徐悲鸿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评价》,对艺术大师除了绘画之外,对另一方面艺术的评价进行了介绍。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丁宁教授对徐悲鸿的现实主义和库尔贝的现实主义进行了对比。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主任李凇的发言题目是《徐悲鸿的收藏倾向与艺术观念——从〈八十七神仙卷〉谈起》,在文中他得出了徐悲鸿所收藏的《八十七神仙卷》艺术价值远高于、时间早于《朝元仙丈图》的结论。由于《八十七神仙卷》没有一处题跋,对徐悲鸿先生通过艺术质量来进行鉴赏的能力和对艺术的追求表示了由衷的赞赏,并由此提出了在美术史研究中对于材料的运用不能只相信文字,也要注意图像本身传达出来的信息的方法论的问题。
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的年轻的学者华天雪重点说明了徐悲鸿绘画中对于“侠义精神”的描绘,并结合徐悲鸿少年时的经历对此进行了阐释。
首都师范大学的莫艾的发言题目是《徐悲鸿在国画中引入西方绘画方法的研究》,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的吴宁对《徐悲鸿决意留京迎接解放的前后史实》进行了梳理;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年轻学者陈圣燕从图像学的角度对《当南京解放的消息传到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以后》这幅画进行了分析,并由此引出徐悲鸿在此前后绘画思想的转变。
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主持人朱青生说:“在徐悲鸿宣布中央美术学院成立的日子里在中央美术学院探讨徐悲鸿和他的艺术,我们心存敬畏。同时也要感谢民生银行,由于民生银行的支持做了艺术界内需要做的很多事,我们对民生银行表示感谢。”
徐悲鸿先生艺贯中西,主张以西方的写实优势弥补中国传统技法的不足,所作之画皆有昂扬不屈的精神,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他一生心系国家和民族,他曾在20世纪40年代奔走于东南亚几个国家,大量作画,举办画展,所得均捐赠予抗日战争中的难民和阵亡遗孤,不仅用艺术唤起祖国人民的斗志和世界各国对中国的支持,同时身体力行为祖国的抗日战争慷慨解囊,倾力相助。
同时,在1949年他力主劝傅作义将军和平解放北平,并坚决留在北平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对于他艺术方式的选择和坚决留在北平的政治选择是探讨他艺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徐悲鸿是20世纪美术史上重要的人物,对他个人多角度的探讨将使美术史研究的方法论有进一步的突破。同时也将进一步确立徐悲鸿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