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著名文化学者、作家余秋雨:用爱消除文化隔阂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6-09-06 13:23:26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中国网]:

您觉得现在影响我们对外传播的因素是什么?

(2006-09-05 16:49:35)
[余秋雨]:

我们往往是单向输出,我们不太理解交流这个概念,我们过去叫宣传,带有一种我把我完整的东西灌输给你,你接不接受与我无关,其实人家未必接受。如果你接受的话带有某一种强制性,这一点带有国内的宣传的毛病,这里联系到我所说的道的问题,理念的问题。一个是我们要明白我们的文化如果要被国外所充分的了解和爱好的话,我们首先要寻找到文化当中具有人类共同价值的部分。

(2006-09-05 16:49:56)
[余秋雨]:

必须记住,人类一定有很多共同的价值,我们所说的以人性、人道为基础的基本原则,我们过去叫世界大道,或者天下公理,孟子说的“人和禽兽的区别所在”,或者是康德说的“人类的第一命运”,最根本的原则,我们首先要找到这些。然后我们才可能和交流的接受者产生一个心灵沟通的平台,我们首先不能从民族主义的立场,应该从人类的立场看待这个问题。

(2006-09-05 16:50:20)
[余秋雨]:

第二个观念,差异已经存在了,我们军事差异、政治差异,在文化差异上一定要抱喜欢的态度,而不是抱担忧的态度,对于文化差异我们一定要高兴。我们看到差异很突破,我们一定超越差异,这是不对的。差异让它存在,而且证明差异是美好的。南非的主教徒督讲过,让我们为差异而快乐。这就是一个好的见解。如果没有差异,我们把我们的东西灌输给他,希望让他跟我一样,这个世界就太难看了。

(2006-09-05 16:52:16)
[余秋雨]:

千万不要我们一厢情愿,应该知道世界是非常丰富的。我们的文化美丽,他们的文化也美丽,我们的美丽和他们的美丽加在一起,才能组成人类文化的径体。不要把我们的强加给他们,对我们不公平,对他们也不公平,而且是无效的。

(2006-09-05 16:55:06)
[余秋雨]:

第三个观念,我们经常觉得人家不接受我们的概念,翻译起来都很困难,翻译出去了,人家觉得这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东西,你们有什么特殊性没有,这个太奇怪了,所以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比如我们觉得很美的句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来,我们中国人觉得很高兴,外国人觉得这是很普通的问题。这是我们的概念性的东西。有没有可能不要玩古典的概念,不要玩儿现代的概念,更多的从感性出发,这是我们文化交流上的理念,能不能接受的是感性,而不是概念。

(2006-09-05 16:55:21)
[余秋雨]:

我记得有一天德国的大师歌德匆匆忙忙叫自己的秘书:“艾科满,我发现一个奇迹,我读到中国人的小说,我发现中国人的心理状态,他们的感情和我们一样。”歌德在这个之前已经看过好多中国的很多书了,当时的传教士翻译的,当时都是概念,不是感性的。当他读了小说之后,发现中国人的想象力和他们一样,他觉得很惊讶。后来我们知道,是中国的一本三流小说,叫《风月好逑传》,他觉得文学有可能走上世界闻名。

(2006-09-05 16:56:06)
[余秋雨]:

所以我觉得感性在这个提法上非常重要,中国的文化交流上,不管是教授还是学者,还是官员太喜欢概念,太喜欢成语,太喜欢形容词,太喜欢古典的概念和现代的概念,这是我们传播低效的非常重要的原因,能不能抓住很多感性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

(2006-09-05 16:56:40)
[余秋雨]:

前不久我在电视台看到加拿大有一批华裔的学者,他们把日本人南京大屠杀的暴行这件事写上了加拿大的教科书,这是一件重大的好事,恢复历史正面很好。但是这些华人在谈自己感受的时候说了两个原则,他们说,我们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不要用华人的立场,不然使世界各国的读者看的时候,觉得是不是两个民族的人各自讲各自的话,所以他们的主题是按照人类的普遍原则。

(2006-09-05 16:57:22)
[余秋雨]:

我们要明白残暴是什么?按照这样的原则,大家的眼睛都一亮。中国的传播原来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或者是大数字,多少万人,这些数字是真实的。但是对于新一代的西方人来说,在屠杀当中死了几十万人是没有太大影响的印象,因为在人类的历史中,死几十万人是正常的,有一些部队杀几十万人也是正常的。

(2006-09-05 16:58:06)
[余秋雨]:

当他们这一次写了这次的内容之外,还写了一个9岁的小女孩的回忆,这是很震撼的。想到了自己的9岁,想到了自己9岁的女儿,他在全家杀光了之后的经历,所以他说是感性中国,而不是数字和形容词,更不是概念。这是我们在对外交流上遇到比较大的问题。

(2006-09-05 16:58:39)
[余秋雨]:

这三方面的理念,使我强烈的感觉到我们需要改变过来了,这对方法也很重要。

(2006-09-05 16:58:51)
[网友:比尔盖茨 ]:

你对社会上近期兴起的国学热是怎么样的,有人穿汉服,有人办全日制的国学私塾,您觉得怎样让年轻人在外面的冲击下更多的学习中国的传统?

(2006-09-05 16:59:55)
[余秋雨]:

我对传统文化表示巨大热情的学人表示尊重,但是我的选择不一样,我对中华文化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是不一样的,我要按照现代的理性重新的思考我们的传统文化,从里面寻找到最有生命力的部位,让世界认知,让我们的后代认知。有生命的部位可以不要太多,真理是简单的,优秀的东西总是人们愿意接受的。

(2006-09-05 17:00:57)
[余秋雨]:

所以我觉得这样的事情,整个“秋雨时分”也想做这样的人,告诉中华文明优秀的地方在哪里,我们要思考和分析,而且这个分析做出来要和其他的对比分析。在比较过程中,也能发现我们永恒的毛病在哪里,这样的话就成为我们思考的时代。

(2006-09-05 17:01:19)
[余秋雨]:

我不知道这个热、那个热,具体的情况我不太了解。对传统文化热起来总是好事,过去对中华文化大家都是以批判为主,实用为主。可批判的太多,可是不实用。中华文化牵扯到中国文明的根本,有人表示热情是很好的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防止一点,有可能过分。我们很多过分的做法是第一给参与者带来作为现代社会人的某种不方便。

(2006-09-05 17:01:33)
[余秋雨]:

年轻的人读了很多的东西之后,如果他的时间有限,对于现在的生活和过去的东西都比较陌生,以后找工作怎么办。我听到一些朋友说,怪我这个人太庸俗。我必须要想到学生以后找什么工作,教出来的人是不是有做老师的资格,他的表述的能力如何,这都是有问题的。

(2006-09-05 17:01:54)
[余秋雨]:

如果他没有能够学到其他充分的知识,有可能产生这个弊病,所以这个问题我需要提醒注意。其次,还是要让大家学会思考和爱心,我曾经多次讲过,中国历史上的青年,1300年期间为了考科举,为了做状元或者举人,这样的行为,1300年都在背,有的人终生在背,但是事实证明,对他们人格结构的优化没有带来非常大的正面效果。

(2006-09-05 17:02:35)
[余秋雨]:

这已经被无数的事实证明了的,所以那个时候中国的男青年还没有太多的其他的选择,背了也没有正面的效果。现在已经有效果的时候,那个背的产生效果的时候,我还是替这些人有一些疑虑,所以希望在这个问题上走到更理性的层面上。更能符合当代社会的需要,更能符合年轻人以后对社会欢迎的需要。

(2006-09-05 17:03:28)
[中国网]:

我们刚才看到这位网友也提到外来文化的问题,现在有人认为正如美国文化渗透亚洲一样,日本动漫和韩国影视等大众文化也是文化殖民?是这样吗?

(2006-09-05 17:06:39)
[余秋雨]:

希望大家看到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拿来主义”。我们吃了一只羊是不会变成一只羊的,不是我们对文化的侵害,是我们对它的吸收和取舍。鲁迅先生说,健康的肠胃,健康的人不会用这么简单的方式,看了外国的电影就被他们占领了。实际他们只是我们的精神食粮,我们可以消化,也可以不消化,消化不了就可以吐掉了。不要在这个问题上太尖锐,我多次举我个人的例子,这种外来文化对我们危害不严重。

(2006-09-05 17:07:01)
[余秋雨]:

余秋雨心中有逻辑结构,今天坐在这儿那么有逻辑的给大家讲话,这种逻辑结构是谁建立的?是几何、代数,这是西方的文化。造就了我和我的同学一代人的思维逻辑,我的专业美学,我的美学是德国的康德和黑格尔,他们给我的。这一点也没有影响我成为一个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2006-09-05 17:07:47)
[余秋雨]:

我的心底里还有很多非常重要的人物,比如司马迁、屈原、孔子、孟子、苏东坡和李白,这些人在我的心中遇到我心中的苏格拉底,遇到我心中的欧几里德,遇到我心中的康德和黑格尔的时候,苏东坡和李白认为康德、黑格尔侵犯了我们,没有这种感觉。就像鲁迅说的,一起消化了之后,在你的身体中组合成了非常和谐的生命结构。

(2006-09-05 17:08:17)
[余秋雨]:

我们的经济体制也选了国际的规范,但是一点没有冲击,中国经济就被西方占领了,不是的,我们学了他们的结构之后,有很多的人和理念和产品,并没有影响中国经济的强大。今天的中国文化不能说纯粹背唐宋诗词,不完全是这样的。任何一个文明的伟大,是鲁迅的拿来主义所说的,必须要以全人类的优秀文明充实自己,作为自己对世界对话的技术。

(2006-09-05 17:08:53)
[余秋雨]:

我们只有充分的吸收阳光、空气,我们才能呼吸空气,每天抬头仰望太阳。我们不能说只用这块阳光,我们只用这些空气,如果在文化上用这样的观念划分,这是错误的。

在这儿,我想给我们的网友用一句歌德的话来归纳,希望给大家一些启发和思考。“人类靠着聪明才智划出了很多的界限,最后用爱把这些界限全部冲掉”。有了爱心以后,这些界限就不太重要了,大家完全可以互相交流。

(2006-09-05 17:09:15)
[余秋雨]: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时候,当英国人、法国人从战壕里,从防空洞里出来,衣衫褴褛的,家人没有找到就在一些破烂的音乐厅里面听音乐,他们听的是贝多芬,他们完全没有考虑到贝多芬就是德国人,因为人类有一些文化属于全人类,他们是在平抚我们心灵的过程中不分界限,我多次在中央台讲到,最好的文化没有国界,艺术家有国界,希望大家能够注意,不要在文化的问题上、在艺术的问题上有过多的人为的界限。

(2006-09-05 17:09:33)
[余秋雨]:

只要想想自己的身体知识结构,文明的冲突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尖锐,你身上有可能和谐的,结合中西方文化的话,小小的你都可以构成和谐,大大的中国为什么不能成为中华文化的和谐,大大的地球为什么不能成为多种文化的和谐呢?

(2006-09-05 17:11:07)
[中国网]:

非常感谢余老师作客中国访谈,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访谈到此结束,非常感谢余老师解答各位网友的问题,也非常感谢各位网友的参与。

(2006-09-06 08:31:13)


   上一页   1   2   3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艺术中国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