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旧瓦片年龄都不到20岁
《瓦园》的效果图,竹桥右边由六万多片瓦片构成
六万余片取自旧城拆迁回收的青瓦片正漂泊在茫茫大海之上,目前已经抵达好望角,它们将在中国建筑师、艺术家和工匠的手下变身为“瓦园”。记者昨日获悉,九月八日,《瓦园》将作为我国选送的唯一一件作品亮相威尼斯,这也是以中国国家馆名义下的建筑作品首次出现在威尼斯双年展国际建筑展上。
希望国外观众看到这片“瓦园”时,会发出一声“哇”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最著名的当代艺术大展———威尼斯双年展开始特别关注世界建筑艺术发展,设立国际建筑展与艺术双年展隔年举办,到现在已经是第十届了。这项世界顶级建筑艺术展事也引起了中国政府的关注,今年文化部批准由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任中国国家馆总策展人并组成了执行小组。范馆长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首次向媒体披露了作品《瓦园》的具体构思,即根据本届双年展的总主题“超越城市”,最终选择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主任、建筑师王澍和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艺术家许江以建筑与艺术的当代对话形式参展。
《瓦园》的方案将在威尼斯的一个面海水、背城墙的庭院———处女花园的场地上,建一处800平方米的侧斜瓦顶,从0米上升到3.6米,沿对角线转折,在这大片瓦顶上,一条曲折竹桥使人登临其上,远眺并回望威尼斯城景。这片瓦园以浙江地域的竹扎结构为支撑,上覆6万片旧青瓦,体现了中国本土建造艺术与当代可持续建筑概念的结合。王澍告诉记者,选择竹扎机构来支撑整片巨大的瓦顶,是他与工匠们在考查处女花园施工现场后共同制定的方案。竹结构既可以轻松地调节由于地势坑洼不平给瓦顶带来的“落差”,又可以保护这里地下仅60厘米处隐存着的一处古迹。
范迪安甚至幽默地表示,希望国外观众在看到这片独特的“瓦园”时,能不由自主地发出“哇”的尖叫,就像中文“瓦”的谐音。
中国建筑更替速度之快表现出人们观念的摇摆
记者了解到,王澍和许江两位艺术家开展艺术合作已经有许多年了,但此次他们在威尼斯建造这样一处充满中国山水意境的“瓦园”,不禁令人担心国外观众的理解力。对此,王澍表示,能否欣赏作品要基于每一位观众的想象力,而中国馆呈现出来的并不是模型、图纸,也不是传统的民居,而是以独特的“类建筑”形式出现的。他本人更关心在中国大量的老建筑被拆毁,又新造出一批毫无特点的建筑的今天,城市建筑的“集体失语”。“我觉得中国建筑更替速度之快表现出人们观念的摇摆,而且也造成了建筑材料的大量浪费。其实这个问题在我国某些小城市有很好的解决之道,‘废物利用’完全可以使城市建筑呈现出新的状态。正基于此,这次我选择的都是一些二十年左右被拆掉的旧瓦,由此构建的《瓦园》可以反映出建筑师对中国城市呈现的现状的一种回应。”
展览结束后几万块瓦片都回国
记者想到一个有趣的问题———当几个月的展览结束后,这几万块瓦片将如何“处理”?会不会又变成在国外的新的“废物”。对此,王澍首先讲述了自己过去的“悲惨遭遇”,在几年前他把自己的建筑作品送往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时,由于展览结束后实在负担不起运输回国的费用,意方提出两个方案,一是同样要花很多钱“就地销毁”,另一方案是请艺术家签署“赠送”给意方的声明。最后,王澍选择了后者。
不过,这次参展王澍显然有所准备,据悉,已有国内美术馆与策展小组接洽表示愿意负担运输费用,把中国首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国际建筑展这一珍贵的作品中六万块瓦片的每一片都“请”回国。
相关文章:
威尼斯双年展第10届国际建筑展中国国家馆新闻发布会昨日举行
威尼斯双年展国际建筑展中国国家馆策展人评语
威尼斯双年展第十届国际建筑展中国国家馆参展团队名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