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导演贾樟柯在威尼斯激动万分地捧起那只象征着电影界至高荣誉的小金狮时,一部叫《三峡好人》的电影和一部名为《东》的纪录片注定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而当我们开始挖掘这部力擒金狮奖的影片背后的故事时,一组表现三峡移民的油画也随之进入我们的视野,这组画的创作者叫刘小东,是当前中国身价最高的当代艺术家之一。
故事要追溯到2002年底。画家刘小东去三峡旅游,那时三峡大坝已经在建设中,目睹正在搬迁的三峡县城,在大山大水深远的空间中,一片又一片的废墟,一个又一个荒废的山头,自称对景观十分敏感的刘小东感动了。拿起画笔的时候正值2003年SARS流行,所以画面上能看到6个扛着竿子的搬迁工人中有两个戴着口罩。这幅画叫《三峡大移民》(高2米、长8米),是三峡组画中的第一幅。2004年,出于对三峡问题的持续关注,刘小东又创作了《三峡新移民》(高3米、长10米),画面表现的是正在施工的三峡工地、爆破的废墟、表情亢奋而又无聊的成年人、天真顽皮的孩童……
当你面对这两幅巨作时,内心深处也许会感到震撼,它们表现的是一个艺术家对世界的看法,是一个艺术家真诚地从艺术的角度以多重叙述的方式展开对同一个事件的思考和诠释。和刘小东以往的画一样,作品充满人性的立场,在平凡的细节中诚实而高尚。2004年11月,艺术文件仓库和环碧堂画廊联合举办了关于这两幅画的展览,贾樟柯也许就是在那时看到这组画的,他说:“我从来没有去过三峡,但是第一次看到刘小东关于三峡的画的时候就特别喜欢,对那个地方也产生了兴趣”。正是这种兴趣,使他在德国某基金会提出赞助自己拍一部反映艺术家创作的纪录片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刘小东和他的三峡组画。
作家阿城无疑也被震撼了,他洋洋洒洒地为这次画展写了近10万字的评论,而这成为了启迪刘小东展开新的三峡之旅的由头。从阿城的评论里,刘小东更深入地了解了三峡从古代到现代的变化以及围绕三峡大坝的建设所展开的种种争论,他再一次地被三峡吸引,决定重返三峡,并邀贾樟柯同行。
此时的贾樟柯正在为德国基金会取消赞助而一筹莫展。这时,作为投资人角色的淡勃出现了。说淡勃是投资人并不确切,实际上他是一位专门收藏当代艺术的藏家,尤其对刘小东的画情有独钟。正是他在2004年斥资百万元收藏了《三峡大移民》。据说,这是中国第一幅价格过百万的当代油画。淡勃的介入使贾樟柯的纪录片终于如期开拍。
2005年7月,中国奉节。刘小东以夔门为背景开始创作油画《温床》(2.6米×10米),11名拆迁工人成为他写生的模特。他们坐在床垫上打牌,一种艰难的困境与一种柔软相碰撞,他们身后那座有2000年历史的城市因三峡工程的建设即将消逝。画家用他的笔描绘了在巨大的社会变迁中,个人的渺小与轻微,以唤起对生命本身的热爱与思考。贾樟柯则用他的镜头忠实地记录下整个创作过程。这部纪录片就是在威尼斯电影节荣膺欧洲纪录片协会奖和欧洲艺术协会奖的《东》。
故事片《三峡好人》的产生更是出于偶然,用贾樟柯的话来讲是“计划外产品”。在拍摄《东》的同时,同样身为艺术家的贾樟柯在沿途走来的过程中,被彻底“击倒”了。于是便有了这次2天草创出剧本,一个月拍完故事主体,完全即兴却灵动的创作过程。而《三峡好人》在威尼斯一举拿下了象征电影界至高荣誉的金狮大奖只能用“无心插柳柳成荫”来形容。
《东》的拍摄则一直持续到了2006年。在完成三峡部分的创作后,刘小东又把目光移向了对亚洲都市化进程与移民浪潮的关注。他选择了泰国曼谷,因为曼谷与奉节一样都有河流经过,奔腾向前绝不回头。刘小东请来11位当地女性为她们写生,炎热的城市让女人们昏昏欲睡,惟有地上的水果鲜艳依旧。画家通过这一组分别表现男人与女人对称的画作完成了他对于亚洲范围内移民浪潮的思考。
这就是由一组画引发出的一次艺术事件,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无疑是一次奇特经历。但它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一个金狮奖。当我们逐渐习惯用价格来衡量一幅画的时候,这样一次艺术事件则恰恰证明了绘画独特的价值,即优秀的绘画是思想原生的载体,它对我们社会的文化生活应该具有诱导、诱发性的作用。
10月,《三峡好人》和《东》将相继在国内上映,无独有偶,三峡组画中的《三峡新移民》则将亮相11月开槌的北京保利秋拍,其估价高达800万至1000万元,这幅画是否能像由它引发出的影像作品那样带给人惊喜呢?我们将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