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新媒体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影像——流年似水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8-10-14 10:00:02 | 文章来源: 雅昌艺术网



  “刹那就是整个的人生”(约翰. 伯格)我就是这样认定于德水的那张照片“拾麦穗的妇人”和他这个人的。一辈子,我都无法从被刹那恒定的目光中转身离去。

  中国当代以纪实为方向的中年摄影家中,有一批人一直把目光锁定在农村土地,这种拍摄区域的划定一半是由于历史原因,一半是个人经历。到了现在,这些人中的部份已经形成固定视点,他们很难再把自己的目光从广袤的大地抽离,他们的个人情感与精神已经与泥土揉合在一起,土地,成为他们表达个人视点寻找精神出路的依靠,无论这土地生长着的是什么,已经不再对它有道德或是非上的评价,认可,然后踏实地行在泥土的路上,无论是风是雨是祸是福,凡降临的,都是上帝的美意。这些摄影家自我消解了镜头拥有的权利,调整了自己的视觉,拍摄,真正成为生命的一部份!

  于德水是其中的一个。

  于德水的生性与经历形成他的影像气质:平和、自然中执著不变的态度,不动声色中潜藏激情。对情感的表达重于情绪的表达,对个人的存在远远弱于对现实的重视。在人生价值中,无论世事沧桑风云变化,有一种恒定的价值观是不变的,尽管这种坚守在今天已经非常老土不时髦。

  1994年侯登科在于德水的作品集《中原土》的序言里这样写到:“德水不再从泥土里发掘精神,不再从父老兄弟母亲姐妹身上提纯理想,那种悲壮昂扬的力度消褪了,有的是土地的本来,这是一个由各种人生境遇、情感状态、生存空间和各种不同声音复合延宕的整体序列。”

  阅读于德水的全部图片,有两种图像逐渐形成两条并行的轨道:大空间中的人地关系与河南性格。它们构成了于德水的影像现实,也构成了于德水的生命现实。

  大空间的这种图式从早年于德水的影像档案里时隐时现至逐渐明晰,一条清晰的线索终于显明:于德水在空间与人的关系定位中不断校正和确定着人与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及位置。同时也在寻找和确定着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与位置,这些影像,我们可以看作是于德水世界观的道白。于德水的照片越拍越空,人在图片中越来越小,环境对于人的作用力也越来越大。这种空不是疏离,不是冷漠,也不是孤独寂寥。这种空安静、温和、从容。从中,我读到于德水对于空间决定作用的认可,人就是环境的产物,没人能逃得出去,但是,环境又是人一天一天筑垒的。于是,他尽量从环境与人的关系中寻找和谐,尽管有时这种和谐中体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哀叹。

  重要的是,我们从影像中看到了心平静气的目光,甚至是这目光散漫出来的一种恬静温和,一种恒长持久的凝止,一种极其容易被忽略的丰富与细腻,一种平静隐忍的含幸茹苦……这是一个摄影家在镜头中找到的内心对应与灵魂放飞。是呀,面对这亘古不变的大河与黄土,抗争是一种品质,忍耐也是一种品质,《圣经》上说:“忍耐到底必能获救。”也许,忍耐是获得自由与救赎的道路。

  重要的是,于德水并不是在物理距离拉开之后也随之拉开了心理距离,他于拍摄现实的关系历来似乎是既亲近又不能真正亲近的状态。这是于德水的成长现实决定的。于德水不是侯登科,不能真正成为这群人的一个。也许,没有人真正从开始就安心于呆在乡土的族群里,侯登科不也是经历千般挣扎之后才不得不倒头下来,认可自己的命运吗?于德水不是生根于泥土,而是长成于泥土。就情感,他倾心于农村大地,就精神,却无法真正完全溶入。我们得承认这是一种尴尬,信守土地的诺言中既有认可,又有逃逸。那样的地方可以修补精神与情感的空洞。爱也是不容置疑的。于德水镜头中的空间感,是这种精神与情感状态的现实。我是这么看的。

1   2   下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2008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 2008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 2008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 2008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 2008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艺术中国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