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背景的差异与变换的风向
艺术家隋丞在近期两岸艺术家的家交流往来中,对台湾收藏者印象的描述,仿佛可以身临其境体体验到藏家的收藏乐趣,这种收藏的乐趣是投资客无法体验的:“台南的收藏家多,有企业家,医生,建筑师等多种群体,欣赏型多于投资型。台南祟恩牙医诊所主人黄医生喜爱艺术,将诊所布置得像艺术空间,入口前台和休息等候区都挂饰着甘乐阿舍大型作品,楼上更有专门空间陈列艺术作品,还可以展出影像作品。为因牙病痛苦者的等候和治疗减轻痛苦带来喜乐,将艺术的作用和魅力浸透于生活的各种时刻中,无论喜悦与病痛。以医术与艺术,征服生命中的缺憾和悲哀。
艺术存在于何处,就会带给此地趣味,魅力,喜乐;存在其中就会喜悦平和,离开之后还会思念再来……,一个人如此,一个空间如此,一座城亦如此。”
“台湾经济开始腾飞,应该是70年代、80年左右。也在那个时候,现在可能说颜水龙这些台湾本土艺术家的价格,在那个时间点比赵无极、朱德群贵非常非常多,有可能贵10倍、20倍的都有,像我父亲那个时候就是,他只是收台湾的艺术家非常少,因为他开始做收藏的时候,觉得性价比很低。他也是跟各个画廊买,因为他喜欢。但是他买了以后就去国外看赵无极,那个时候在欧洲这么好的作品。刚好欧洲好像是经济崩盘,所以所有的赵无极作品比如说100万都已经调到10万或者是15万块,所以他那个时候就去买,买完了以后他觉得性价比那么高的东西我应该去找这种雷同的,不再局限于台湾,因为那个时间点台湾的经济非常好,大家全部经济起飞,所有的人手上都有钱,大家手上都想挂一张大家能知道的作品,所以台湾那个时间点,以前阿波罗大厦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去过台湾,他是整个大厦里边全部是画廊,现在还是有一些了,但是在那个时间其实所有的阿波罗大厦的画廊都是卖的,最繁荣的时候,你从二楼开始一直到什么十几楼都是画廊,都是买的,大家都会在那个时间点去串门子,找作品,都是这些台湾的艺术家。现在已经没有了,没有这个景况了。”从台湾的画廊业的发展看早期对欧洲华人艺术家价值洼地的慧眼先行,到关注大陆本土艺术家作品的收藏,是不同区域间的差异和信息的隔阂形成的机会。
台湾经济腾飞对台湾艺术家和画廊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经历了三十几年的平稳发展期,70年代到2000年期间的发展期,使台湾画廊和藏家占得先机,引领市场。2000、2003年后大陆的当代艺术和艺术市场逐渐成为亚洲地区艺术市场的风向。
从前面阶段性的变化,林正感到近两年的趋势有了新的态势。“经历了前几年的急速成长到现在的成熟期,台湾及大陆的艺术家其实中间的差异已经不大。现在全球的信息共享已经太透明了。目前,已经有很多的交流及互相影响,大陆地区的策展人及展览至台湾的互相交流。应该已经是慢慢的行成一个泛亚洲区的概念。虽然在创作的形式上会有区域性的不同,但是整个概念及对艺术的判断已没有太多的隔阂。”林正认为无论是“水墨”还是“新东方精神”的热点,两岸都会同步,这种区域间的差异已经趋于模糊。
不同背景下的共同问题和当代记忆
大陆艺术家在受苏联现实主义的学院教育影响的背景下,从85新潮以来大陆的艺术家作品对后现代主义的学习、模仿,介入社会现实,出现了很多“非常猛”的艺术家和作品。林正从台湾当代艺术发展时间线索去观察时认为:“其实类似85新潮的运动在台湾的1960左右就已经发生。从五月画会反思台湾艺术的未来及可能性,这画会在台湾的戒严时期下产生的,他们在不触及政治题材的形式找寻不同的语言。当时刘国松为五月画会的一员,探索当时相较前卫的抽象及未来的水墨形式,但行为艺术及更前卫形式也从台湾政治上的改变之后才开始。西方的思潮及政治的解放让艺术更多元化,但在当时的市场还是对现代主义的作品接受度更大。所以,前卫艺术的群体及更新的创作形式,在台湾金融风暴后没有更多的发展,反而形成很多不是群体的方式,而是以更自我的面貌出现。”
在大陆艺术家感觉教育体系过于保守时,林正对台湾艺术家面对不同社会现实,却也有类似的看法:”我觉得台湾艺术家相对还是很保守的,当然也有很多对当代艺术关注的人,顶多只是关注而已。所以我觉得是很可惜,因为台湾有很多艺术家相对是不错的,但是有大部分是以架上绘画为主,有很少尤其是中青辈的艺术家,他们从自己的领域跨到别的东西上面去,比方说我现在做架上绘画我开始做雕塑,雕塑之后可能做一些互动的东西,台湾比较少,他们比较关注在自己的东西上面。”
用林正的话说,大陆当代艺术家非常“猛”,也有相应的艺术批评和传播途径。但台湾的情况会不一样,“比如说谢德庆那个时候虽然早期是在美国,但是他是台湾人,他很猛。如果他这些事情在台湾做是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的,因为他不受到关注,如果他自己默默做这件事情其实也没有人知道,但是他是在美国,他只是有一个地方可以让他去酝酿,可以让他去做这件事情,但是台湾文化你做这件事情根本没有人会报道。大陆当代艺术环境就会比较敢想敢做,比如蔡国强这样的艺术家在台湾是不可能成立的,因为蔡国强除了‘爆破’以外还有很多的装置艺术,他在台湾办过一次大型的回顾展。这么大的经费台湾的艺术家是不可能出这个钱的,也没有机构会替台湾艺术家出这个钱做这个事情,这是不可能的。大陆艺术家猛的地方是这样的,就是说我可以倾家荡产做作品,这件作品有可能让我成名,也有可能我什么都没有,但是他会做,他就干了。台湾是不可能的,会想很多,相较之下比较保守。
如果说80、90后人群对历史记忆和分歧越来越模糊,历史包袱也越来越小,两岸的文化也都越来越去宏大历史额叙事,而趋向个人化的方向,两岸艺术面对当代问题时,却因背景不同产生不同的路径,面对共同的问题。在林正看来,现在的当代艺术已经不再是两岸差异的问题,而应该是全球化下所有当代形式的问题。因为信息共享,已经太透明了。虽然艺术还是有区域性,但随着80、90后对电子化、影像化、虚拟化等的关注,能否找到有自己意识,但同时产生共鸣的艺术是应该思考的问题。
大陆与台湾在面对当代艺术问题时,形成互相关照的两面镜子。鲁迅美术学院教授张峰认为,当代艺术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不必强调,两岸都有非常强大的传统文化基因,就像水墨对于中国人,有天生的血缘关系和亲切感。中国当代艺术与西方后现代社会的碰撞,如何产生独立的当代语言系统,会是两岸当代艺术家共同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