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体报道了深圳杏石基金2011年发行的一款艺术品私募基金今年5月到期,但投资者普遍只拿回了本金的10%,并且这三年的投资收益全部没有支付给投资者。据报道,该艺术品基金管理人从未披露过投资管理报告,并且在该基金到期无法兑付时,该管理团队还声称要拿艺术品出来抵债,但是最终也未见踪影。目前,经过协商由深圳杏石投资及杏石投资徐永斌单方面向投资者出具清退方案,基金将分四次兑付给投资者。该案例不只是一个个案,而是国内艺术品基金、艺术品信托清算危机的风险已经开始显现。
这只是一个缩影。
事实上,前几年受到热捧的国内艺术品基金热和艺术品信托去年以来即开始降温,国内艺术品基金2.18年的平均发行周期在去年和今年已经到了“清算”的日子了——该来的总会来。艺术品是一种长线的投资品种,而仅以两年或者三年作为艺术品基金的运作周期的设计是不合理的。这种投机性的操作所伴随的必然是投资的高风险,而很多基金发行时允诺投资者平均10%至15%的年化收益率虽然给这些艺术基金的发行带来募集资金上的便利,也吸引了很多投资者拿出真金白银去购买,但艺术品基金的操作团队能否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向投资者兑现曾允诺的投资收益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而且自2012年以来,国内艺术品市场进入了一个调整期,这个调整期会持续一段时间, 2013、2014年恰恰是很多艺术品基金、信托产品的清算截止年,这样的市场大环境非常不利于很多艺术品基金、艺术品信托将购买的艺术品“出货”,不出货,收益就无法兑现,这是系列的连锁反应。
2013年有29款艺术品信托要到期兑付,涉及资金额达26.42亿元。2013年被称为“艺术品信托退出之年”,也是艺术品信托“兑付”的困难之年。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只有4家信托公司新发行了13款艺术品信托产品。其中仅有7款艺术品信托产品公开了相关发行信息, 7款产品的合计发行规模为6亿多元。自2012年起,艺术品信托市场的参与度和整体规模就开始呈现下降趋势。最早发行艺术品信托的国投信托在2011和2012年仍有艺术信托产品发行,但是现在他们的网站需要身份登录才能看到他们产品的发行信息,此前这些信息是无需登录就可以下载看到的。最早负责该项目的负责人也早已调任到其他岗位。
其实国内艺术品基金、艺术品信托产品清算遇到的最为核心的问题来自操作和运作这些产品的团队的出发点,他们是想利用艺术品进行投机,想赚短平快的钱,前两年因为海关严查进口税带出的是更有甚者将从投资者募集来的资金投入到房地产、股票市场等行业,其实这都是违规操作的,是在钻政策和监管的空子。出发点就存在偏差,或者说动机不纯,再加上操作团队对艺术品市场、艺术品价值理解的肤浅,不了解市场规律,操作就谈不上专业。所以,前两年出现了很多艺术品基金、艺术品信托或销声匿迹,或无疾而终,或根本就无法或勉强将允诺给投资者的本金兑付给投资者的情况。
艺术品基金、艺术品信托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美。任何一种投资都存在风险,更何况是艺术品基金、艺术品信托这种创新投资品。想投资就需要做功课,前述深圳杏石艺术品基金,其官网上的评估鉴定一栏写的评估鉴定单位是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而文化部其实在2011年8月份就将这个委员会撤消了。投资者其实只要在网上搜索一下,就能获知该信息,从而也就能在投资判断上多一份保险。
(作者系艺术市场研究中心执行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