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艺术展与“裸体”联系在一起时,除了带给观众眼球效应外,还能带来什么其他效应?昨日,北京现在画廊内,艺术家周洁因在自己为期36天的个展上裸睡,从而引发高度关注。虽然策展人对此次艺术展览尽量避免“噱头”词语,但面对目前不太景气的艺术展览市场来说,如何能够继续完成盈利,才是策展机构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说到此次展览举办初衷,策展人杭春晓向记者表示,以往的展览,都是将艺术作品的最终形态直接呈现在大众面前,而很少会关注到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我们希望通过对艺术家创作过程的展现,可以让大众了解、体验到艺术品是怎样被创作出来的,以及在此过程中,艺术家本身所需要面对的问题,甚至是创作本身给她带来的痛苦。但这并非是一场行为艺术”。
杭春晓坦言,展览的最初策划阶段,团队成员也曾考虑到“裸睡”对于展览本身造成的影响,但既然是完整地再现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就应该尊重她最真实的创作习惯、生活习惯。“通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公众所接受到的信息都是碎片化的,而这也导致了许多人对于此次展览的误读,当展览越来越接近尾声,展览本身所值得去探讨、思考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而绝非现阶段大家所看到的这样简单。”
不过,面对每年在全国举办的各种艺术展览不胜枚举,能否快速博取影响力也成为很多企业的课题。对此次展览是否“噱头”更多,某画廊负责人王先生直言:“首先,艺术展览的盈利渠道相对单一,主要依赖于展出作品的销售;其次,如果艺术家自身没有太大名气,展览要想实现盈利简直太难了。所以前期依靠噱头来博关注,也是无奈之举,可以理解。”在其看来,周洁这样类似于行为艺术的展览,则可以通过全记录影像、照片等衍生品实现收益。
艺术展览要想走入大众视野,难道真的只能依靠“噱头”二字来求突围吗?艺术评论家夏彦国认为,从艺术层面来看,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艺术品,都需要有属于自己的艺术思想表达,没有必要去迎合观众、迎合市场。然而,在娱乐化时代的当下,艺术展览一旦有了噱头,就会利于信息的传播。但噱头不是艺术展览的核心,需要有能够引发人们思考的部分。
“在过去,人们获取艺术展览的信息渠道相对单一。但随着手机微信、微博的快速普及,人们得到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艺术展览也越来越重视自身宣传。但好的宣传应该是良性的,通过个性的展现来赢得受众与市场的关注。而不是依靠噱头。”夏彦国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