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专业艺术快速发展的当下,国内不少传统、民间艺术行当呈现出萎缩、衰落乃至消亡的态势。中国画却不然,由于评判标准自成体系、思想根基深厚扎实等众多原因,千余年来,中国画较为平稳地向前发展,在当代仍然具有相当的规模与活力。
进入新世纪,各艺术门类都在尝试与时代接轨、与世界对话,在创作主题、专业技巧等多方面呈现出争鸣局面,中国画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课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此境况下,基于民族性的文化自觉比以往更加重要。
要做到自觉,必须先自知。把握中国画的文化价值,首先应该从它与中国人紧密的精神联系上去认知,要从它作为世界上一种独特的绘画的方式与技术的完整积累上去认知。在发展过程中,中国画其实汲取过多方养分,如印度佛教壁画、民间绘画、西方油画等,但它的思想根基仍源于中国的儒家、佛家和道家的思想体系,崇尚“意象”思维和“写意”的造型,追求情趣和意境以及“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在笔墨上,追求虚实、神韵和气势;在绘画材料上,则以毛笔、墨和宣纸为三大要素,讲究线条的绵延、水墨的渗化、抽象的意境;在对中国画的品评上,也自觉地从品格、意境、笔墨三方面来判断,千余年来大抵如此。
要做到自觉,还须自省。尽管中国画有着深厚的艺术积累,但也要遵循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进入现代社会后,它已经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我们须用自省的态度来清醒地审视自身,进一步发现、克服和弥补不足,同时,以既符合中国画传统又契合时代趋势的方式张扬优势,找到推动中国画更广阔、更长远发展的当代道路。目前,中国画呈现出以不同的艺术观念观照民族艺术本体的多元化发展。综观中国画创作,大致可分为三类:保守型、创新型、现代型。保守型是完全依赖古人的语言和思维创作;创新型则是在运用、融合传统绘画语言的基础上,综合多种方式创造新的表达;现代型作品则是近年来受西方哲学思想和绘画构图的影响,重组中国笔墨以表现现代人的特有思维。
历史上的流派,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特定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可以说是当时的一种民族文化时尚。这意味着,在追求中国画的现代性、在自身的民间性向专业性的转换过程中,探索并达成民族性与现代性之间的矛盾统一,应该是中国画多元化发展的关键。若不假思索与分析,照搬古人,毫无创造,这就不是继承,而是因袭;若缺乏对传统文化和中国画的内在结构关系的深刻认知,不重视民族审美习惯,忽视文人画和笔墨的地位和意义,一味用西方绘画理念与技术作为发展的唯一支撑,也不是创新,而是离经叛道。也就是说,倘若处理不好对传统形式的把握与艺术个性追求之间的关系,过度放大或消灭其中任何一方,创作时就容易找不到准确的方向与目标,创作出的作品要么缺失了中国画的精华,要么完全没有创新气息,当然也就不能称之为成功。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无论形态和观念多么丰富复杂,中国画背后都是传统文明,是民族生活和感情的艺术反映。作为发展中的中国画,其创作、教育、鉴赏、研究在坚持民族性的基础上,理应具有必要的开放性。在确立中国画自身发展的民族性和现代性的“双重视点”的同时,也要积极建立我们对民族美术和西方美术的“双重美感”、学贯中西的“双重学养”,培养与树立更高的文化自觉意识。只有如此,才不会在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下迷失自我,不会因某个新流派的崛起而妄自菲薄,不会因人们变化的审美情趣而失去方寸。只有如此,才能在世界美术之林中确定自己的位置,从而为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出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