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声音

袁洪业:绘画与绘画的解读——读许泉作品《池影鱼啄系列》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5-10 11:04:58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20世纪90年代,中国油画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学院倾向与前卫倾向两极对抗、双向深入的格局。我不接受学院主义“有百害而无一利或’学院奶’喝多了”之说,我认为正是学院倾向与前卫倾向在对抗中形成了两种张力,保障着中国油画在深层推进中茁壮成长。

许泉

许泉是在这深层推进中成长出来的青年艺术家。1996年本科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2008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成为吕胜中教授的访问学者。从许泉成长过程可见其深厚的学院背景,也正如他所说:“艺术家要把自己的生命与创作生命连接起来,当肉体生命靠近艺术生命,就是人类一个肉血之躯的最终的一个升华,这个境界很高。针对现当代首先要搞清楚老师是谁,我们传统的学艺术的老师就是教师,我们崇拜单一的资料、理论。而进入现代或者后现代以后,我们的老师变成大众。这个问题你思考搞清楚,你会发现你的创作素材不再单一。”也正是缘于许泉遵循的这条创作线路,今天我们才能看到他的《池影鱼啄系列》作品。

《池影鱼啄系列》之一  许泉

《池影鱼啄系列》的创作灵感并不是许泉余生俱来的,他在创作了一系列贵州风情作品后,感到这些作品并非自己内心孤寂感的抒发,也非自己精神内核的体现。许泉从小就喜欢鱼,这可能源于他内心的这种孤寂感,对鱼在水里的状态他有一种无名的向往。源于喜欢,便沉醉进去了。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一些不一样的内容:第一,他从中找到了一种视觉方式,它不同于以往任何艺术家所呈现出的。第二,从创作时“阴阳”的感受上,他加了一些图形的表现以及一些虚无状态的展现,同时他舍去了对技巧的强调,试图摆脱传统绘画对他的影响。如果说这种创作形式是一百八十度的转变,那么他在这里只转了一度,而转下一度时可能会在寻找下一个系列时。

许泉这种“恋鱼情结”被弗洛伊德说成是因压抑或孤独而形成的潜意识的心理忧郁,当其释放为行为时,若压抑过深则可能表现为施虐和受虐。这种在常人看来的施虐和受虐,对行为的主体来说却是一种释放的愉快感,而这些情结、压抑、施虐、受虐,都未必在行为主体的意识中,他或者下意识而行为,或者只意识到冲动和愉悦。正是在这种创作形态下,许泉的《池影鱼啄系列》在常人看来,鱼与水、水与影的关系呈现出一种“怪异感”。

《池影鱼啄系列》之二  许泉

在当今画坛中,艳俗风、玩世风、灰色幽默风、标榜个性的画家不乏其人,故意追求丑怪和恶心者也不少。这种方式有悖画理,故难以为大众所接受。许泉作品《池影鱼啄系列》在有的观众看来“像一堆红肉”,评论家则描述称“孤傲的媚鱼”,而他本人作画的感觉却是“平静如水”、“快感”、“像游走在天地间的飞鸟”,这种矛盾说明了许泉创作时的真实性表达,如他所说,“艺术是变态中的常态,理智战胜感觉”。当今社会发展了,很多东西都处于一种变的状态,我们一定要接受这种变。时代在进步,若我们永远追求100年前的标准,那么事物就无所发展。许泉在用意象语言表现水纹时,就很独特,很自然。若要对意象语言做个解释,是指许泉在笔触、空间、形式、色彩等方面的整体创造性。从每个角度和侧面看他的画都十分独特、优雅、静谧而且非常自然。

对观者而言可能不愉快,在许泉看来却愉快,因为他心理上就喜欢这种作画时的视觉感受,触觉感受和动觉感受。从他的许多素描作品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异于常人的喜好:他偏爱性欲的局部,刺激、神秘。他说:“一定是有思想的人才能红”,当“与众不同”不再是外在的追求,绘画便真成为了活的艺术生命体。它由此才具备了发育、成长、开花、结果的基本条件。

许泉在这种创作观念与创作实验的过程中,“悟”在他灵魂深处悄然升起。这种“悟”有渐悟与顿悟之分,渐悟是通灵的一瞬间,悟性天授,可遇而不可求。机遇是授予经过艰苦努力的人。许泉抓住了这一瞬间的“灵光”。从他的《池影鱼啄系列》作品开始,精神世界与绘画语言同步降临,进入了一个相生相克的新世界。

许泉《池影鱼啄系列》作品的生命是精神内涵,是个体被压抑的生命情结的自由释放,而且直接通过意象、笔触、色彩、空间、形式等等调节他释放的形式,加大他释放的能量。由于能量在心灵与作品之间的互动关系不断增大,促使他的《池影鱼啄系列》越画越精彩,越看越耐看,越思越深刻。

看许泉作品,我感到生命的两重性,它灿烂辉煌而又暗淡无光。它热血奔腾而又冷落冰霜,它万紫千红而又枯枝败叶,它带来生的火焰而又带来死的呼唤,给人希望的同时伴随失望。它神秘而不可尽知,生命在两极之间游荡,许泉画水出现的两种色彩可能也正是此意。画面随着意境和生命状态的变换,我的梦灵也开始游走在世间与梦间,鱼穿梭其中,不停讲说着“圣经”。观者也会伴随着这“圣歌”追随其中,乐载悠哉。 

袁洪业于半坡房

                         2013年3月23日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