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在一个与摄影相关的QQ群里面(主要是摄影师、摄影媒体从业者、图片编辑等)看到了一段有意思的对话:一位图片编辑去了另一个网站的图片频道工作,之前他工作过的网站的一个前同事在群里质疑,为什么现在两个网站的图片故事内容和思路高度相似,惹得这位图片编辑极力辩解,并截图为证,说明自己的发稿时间在先,后来那位前同事看到有些尴尬,就说“我的意思是咱们发图都是一个路子”,旁观者有人总结道:“就这点事儿,就这几个人,隔一段时间就像洗牌一样”。几位圈内人士的半公开交流,其实背后有很深的现象及原因可以铺陈开来谈。
互联网这几年对摄影的重视,具体体现为各大网站均设立了图片频道,招兵买马。在几大门户网站的首页,通常在“新闻”的后面,是只有传统印刷字体14号字大小的“图片”二字,但不要小看了这两个字,它是有链接的哦!一旦点击进去,一幅大图立刻充满了你的屏幕,这就是互联网的图片频道,每天都有这样一张充满视觉冲击力的图片等着你,而这仅是互联网图片频道的入口。
事实上,我们知道这些图片频道的存在,是由社会热点以及突发事件的报道链接所带入的,现在的热点事件都已经少不了网络摄影师的现场直击,互联网上任何一张有吸引力的照片,背后都可能是一个有深度的报道故事的全部链接。这与传统阅读完全不一样。大多数人也并不是像翻看传统纸媒那样由封面及目录,再进入内容的。在互联网上浏览摄影图片的经验不同于纸上阅读,网页上的照片如幻灯一张张翻过,不同时空,没有期数,这一切为网站贡献了不菲的流量(点击率)。在每个图片故事的最后一张,你一定会看到一个字眼“下一图集”。除了下一个图集,侧边还有“组图排行”,每个点击进去又是一番看不完的天地,互联网图片的传播方式,如果要与传统媒体做一个比较的话,更像一本不断增加页数而又没有具体页码顺序的超级合订本。
而这都是不久的事情,早年间,互联网的图片基本上是靠转载,图片供应商也是我们熟知的那几家,他们的资源为传统纸媒与互联网所共享,究竟是什么让互联网公司的图片频道与栏目纷纷开始加强摄影原创?
以腾讯图片频道为例,据摄影师山姆哥回忆,2010年,腾讯网副总编辑李玉霄提议做《中国人的一天》,每天刊登一组国人日常生活故事,上线后就发现这个接地气,很受欢迎。缺陷在于网友投稿,图片质量并不高,到了那年的 “五一” 劳动节时,策划做特刊,由编辑约专业摄影师来拍故事,这就是《活着》栏目的开始。几年下来,腾讯的《活着》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互联网图片品牌,类似的还有新浪图片栏目《看见》、网易图片栏目《看客》等。
但如果说,互联网对摄影的呈现完全不同于传统媒介,也并不客观, 栏目、编排、图文关系等等,实质上还是传统媒体的路数。还是在一个专业的图片群里,一位平媒的编辑谈了自己的感觉:“去年新浪图片改版后,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栏目设置,都能看到平媒的影子。”这一点都不奇怪,还是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故事,即使是这些在互联网已经跳槽几回的网络记者与图片编辑,大多最早还是平媒出身的。这种职业阵地的转移,是什么原因?在一篇流传于网上的名为《记者大批转行背后:收入十年未变 “新闻理想”已变损语》的文章中,谈到“纸媒遇到的最大问题,不是转型,而是人才流失”。文章以第一人称开头:“本来也在纸媒行业里当记者的,我也转行了,已经转战互联网。”人是有理想的,但,理想不能总是在风中,越来越多的摄影从业人员转投互联网,其中更不乏一些刚毕业的或者留学归来的年轻摄影从业者们,互联网为什么成为他们的首选项? 一位在互联网工作的资深人士的一段微信吐槽也许能说明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打开PC,除了有些办公事务处理方便一些以外,竟然不知道还能干什么了,上网?玩游戏?聊天?炒股?学英语?哪个不是用手机更方便呢?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被移动化了,还在考虑做网站么?别逗了,那跟现在说要办份报纸一样搞笑了。99年前后我在某著名杂志写了篇文章:上网吧,否则你将一无所有。如今,这杂志应该也不在了吧。天下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莫不如是。” 随着科技的进步,媒介也在飞快地改变着,纸媒被唱衰早已不是新鲜事,现在就连互联网的大概念也不能统而论之了,这里面更要细分,PC端已经Out,移动互联网才是王道。
图片摄影(或者叫报道摄影什么的),基本上由两部分所决定的,一个是内容制造,一个是传播平台,在“2013年度中国摄影界十大新闻”中,第三个为“新媒体打造新阵地,微摄影成为热概念”,不少传统媒体从业人士认为,新媒体已取代传统媒体成为摄影传播的更大平台。2014年,更被一些人期待着,甚至有人喊出了“互联网摄影元年”的概念,从一些门户网站的举措来看,这种说法有可能成为现实。
2013年底,新浪与腾讯,这两个目前举足轻重的中国互联网企业,都不约而同推出了与摄影有关的举措,新浪图片“摄氏2013度”报道摄影师大典评选与“腾讯影像力•2013 青年摄影师大赛”评选先后推出。据了解,新浪图片“摄氏2013度”报道摄影师大典,是中国互联网领域首次举办的大型专业报道和纪实摄影赛事活动。一经启动,就在媒体摄影圈引起不小的反应,吸引了超过500名专业摄影师参赛,收到作品19000余幅,微博1000多万条。春节过后,两大门户网站公布了最终的评选结果。2014年3月1日,新浪图片“摄氏2013度”报道摄影师大典在北京举行,仅隔一天,3月2日下午,“腾讯影像力•2013 青年摄影师大赛颁奖礼暨摄影论坛”也在北京798映画廊举行。
两个网站的摄影奖项中,虽然奖项设置名称有所区别,但终选的入围者名单多有重合,周平浪、杨抒怀、郭现中、王伟涛、李强等都分别在两个颁奖典礼上各有斩获,耐人寻味的是,这些入围者和获奖者绝大多数来自东方早报、晨报周刊、南方都市报、潇湘晨报、京华时报 、浙江日报 、城市信报、中国新闻周刊、成都商报 ……,而这些都是我们熟知的传统媒体。
从获奖作品来比较的话,目前纸媒的摄影师整体水平要高于互联网,在新浪的摄影颁奖大典上,供职于传统媒体的摄影师们,集体感谢网络所给予的帮助。获新浪年度潜力报道摄影师奖的陈中秋委婉地提到“报纸给的拍摄费用不高,在此感谢新浪的资助”,而凭借《疫苗之殇》获得新浪年度深度报道摄影师奖的郭现中则直言“报道摄影师的生存环境太恶劣,去年数个题材在报纸上都面世不了”。
为了帮助和扶持摄影师完成长期拍摄计划大典,新浪图片还同时启动了“新浪图片摄影创作基金”,该基金面向所有摄影师开放,申请通过的摄影师都将获得1万至3万元的创作赞助。而腾讯的“中国进行时影像计划”也以“关注现实生活,深度记录中国”为目的,旨在寻找发现具有独立思考与个人立场、独特的观察视角与专业精神的影像记录者,组委会提供20万至60万元用于入选项目拍摄资金。人均获得拍摄资金不低于5万元。难怪传统媒体的摄影记者们纷纷在微信上面表达兴奋之情,“网络重视摄影后形成的报道摄影新局面,让我有种摄影新时代来临的感觉。”还有的摄影师说,“嗯!给网络投稿是最大的外快!”“自打有了网络这一途径,吃饭香,睡觉香,拍照走路腿也不酸了!”这些半玩笑的欢乐吐槽,的确反映了互联网是目前传统媒体摄影师的又一个重要渠道与出口。
颁奖大典上,新浪网总编辑陈彤介绍说,2013年新浪网图片流量实现爆炸性增长,比前年增长一倍以上,尤其是在移动端带来的全民摄影时代,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信息传播年代,图片传播的作用更加重要。赛事组委会负责人、新浪图片总监严志刚说,“在信息泛滥的这个时代,举办这样一个摄影大典,目的是为了寻找这个时代中国真正的报道摄影师。希望能以年度奖励的方式,鼓励有理想的报道摄影师们,坚守内心寂寞,记录时代体温,给他们以应有的荣耀和光芒。”
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的形象,作为报道摄影的经典符号,在此次的颁奖大典被新浪图片所借用,共同打造“有温度的视觉”。在颁奖现场,背景电子屏幕上的卡帕笑容狡黠,作为一个灵活的摄影师,卡帕若是现世于当今的网络时代,传奇的“墨西哥手提箱”故事当作另一番演绎,因为互联网时代,图片一旦显示于互联网,应该就轻易不会消失了。
“一个温暖而开放的摄影网络平台”似乎就在眼前,可是看过初评、终评评委名单,你也会发现,两个网站摄影奖的评委们和获奖摄影师们一样,也是高度重合的,对媒体圈以及摄影圈来说,这些评委真是太“脸熟”了,他们本身就是传统媒介各种奖项评选的常客。
无论如何,作为被唱衰的传统媒体的摄影师们,能获得一份甚至两份来自互联网的实实在在的奖金(或者创作基金),总是一件让人欣慰的事情。获奖之余,背后所喻示的一些现象更值得思考。首先,互联网带来了一个新的传播渠道,有些拍摄题材在纸媒很难获得面世的机会,在网上却能完整呈现,而且篇幅很大,较好地体现摄影师的拍摄初衷,更为传统纸媒力所不逮的是,网上展示后获得转发及评论,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而中肯或者偏激的评论对摄影师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及信息再获得的渠道;其次,获奖的作品的拍摄题材大都与弱势群体及社会不公有关,其实这也是目前社会现状构成之一大部分,与社会心态契合,一旦在受众最多的网络上展示,会迅速引起广泛关注,一些社会热点题材,比如“疫苗之殇”等,图片网络展示所自动形成的平台也为当事人群体及相关方面提供了获得帮助及信息沟通的便利,这种帮助也是摄影师当初创作的初心所在。这些因素,可能要比丰厚的奖金,更能让传统媒体的摄影师们感到成就感与力量。
而已经在互联网工作的摄影师们,目前是怎样的一种状态?本期专题集中采访了腾讯、新浪的5位摄影师,以及新浪图片总监严志刚,而他也谈了招募摄影师的几个标准:第一是年轻。因为成本相对较低,互联网是一个商业公司,在第一线的员工,必须考虑成本,所以年轻时候一定要珍惜机会;第二是专业。由于之前公司很多人员都要轮岗,所以在职业积累和专业向度比较薄弱,希望他们在热爱的基础上不断累积专业经验;第三是好奇。摄影师不仅仅是一个按快门的工作,需要有思考能力,思考能力产生于各种学习之中,也包括产品层面上的理解;第四就是诚实。报道摄影做的是媒体工作,一个诚实的摄影师,才可能会拍出真实的故事;第五是行动。包括一个职业摄影师应该有的沟通、突破、坚持、信用等方面组成的执行力。而作为曾经的媒体资深摄影师,严志刚也坦诚地表达了最不喜欢的摄影师是抱怨型的。 除了摄影原创之外,互联网还加强了对摄影本体文化以及专业摄影资讯的介入。美国摄影师 Daniel Gordon 前一段刚摘得了2014年阿姆斯特丹 Foam 摄影博物馆的 Paul Huf 奖,这样的业内信息,现在也被门户网站报道,类似内容正在对传统的专业摄影媒体形成冲击。
互联网的图片世界深似海,综合来看,目前门户网站对图片内容的选择显然有其自己的考虑,“关键词搜索”决定了很多网络原创摄影的特点,而一些含义较复杂的图片则不易被网络读者所接受,相反,一些快餐化的创意,因其易于被搜索和归纳,受到网络读者与编辑的追捧,从目前网络沉淀的大量图片内容来分析,久而久之,网络编辑与摄影师的思路未必不会再次趋于同质化,我也在一位本次采访的网站摄影师的个人主页上看到他关于自己的工作作品的一些真实想法:“网站上的照片将会陆陆续续被替换掉,它们是我试图编辑出来成组的故事,但是它们只是故事,我用技巧用结构去完成他们了,仅此而已,好多都是些该死的行货”。
最终,互联网上发光的影像,在《中国摄影》杂志上又变成了印刷的纸本。摄影还是摄影,但摄影与媒介的关系,越来越变成一个重要的话题。只有理解了媒介的性质与平台,才能更好地理解摄影事业的发展与变化。2014年,在这被人称为“互联网摄影元年”的此时此刻,你很难判断这是传统媒体摄影师们的大规模迁徙,或者只是互联网再次拾起了传统媒体的摄影之道?这背后都是基于传播渠道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