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杜大恺:中国画的语言是一个系统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6-25 10:28:55 | 文章来源: 艺树杂志

以线造型

我们说中国画以空白为底是中国画的基础性特征、最大特征,一定会有人表示不解,或不以为然,在多数人看来以线造型才是中国画的第一特征、最大特征,或谓中国画的“底线”。

不把以空白为底当作特征并不意味着以空白为底不是特征。西方绘画不以空白为底,古人未得见,无所比较,这或是古代中国不以空白为底为特征的另一个原因,及至今日依然不以其为特征则是对特征识别的迟钝。有这个特征和没有这个特征线的价值会有不同质的呈现,中国画线的意趣是由中国画以空白为底支持的,不妨说的绝对一些,中国画的线如不是以空白为底则不会如我们所见的自在、从容、恣肆、放达、游刃有余、无所不能,不仅有不能替代的神韵,甚至充满哲理,其疏密、长短、粗细、曲直、轻重、枯润、刚柔、疾舒,每一种形质都可细分为无数层级,支撑起一个异彩纷呈,有无穷蕴藉的风格系统,说中国画的线与中国人的人生际遇共命运,也许并不为过。

简明、练达、清脱、单纯是中国文化以至中国人思维的基本秉赋,中国画的线猶如中国文学的诗、词、曲,都是以少胜多,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思维的特点,冗繁、琐细、晦涩、阴郁始终为中国人所不屑,一部《道德经》,包孕天地,通透人生,亦只有五千字,中国画选择以线造型,正是中国文化涵养的结果,是中国文化经典性的一面。

中国画的以线造型与中国的汉字及汉字的书写有关,中国人说“书画同源”,即它们的共同性可追溯至它们各自的缘起 ,书与画相得益彰,分享各自的创作与接受经验,没有汉字以及汉字的书写方式,中国画的线亦难有如今的境界。

平面性

因有以空白为底,继之以线造型,中国画的平面性是一个必然。

绘画的平面性是绝对的,西方人迟至二十世纪才对此有所觉悟,而且还得益于东方艺术的启示,印象派及其之后西方艺术在语言层面的变革都是以这种启示为始端的。有人说中国社会是早熟的社会,其实中国艺术也是早熟的艺术,中国画的平面性亦或也是证明。中国画以造化为师,但不以模仿自然为归,艺术于中国从一开始就是独立于自然的存在,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人与自然是平行的,有高于人的理,没有高于人的神,中国人的偶像都是充分人格化的,以空白为底、以线造型、平面性,都体现了艺术与自然合乎情理的间离性。

平面性与以线造型彼此相辅相成,因有平面性才不会限制以线造型的自由,才不会遮蔽或削弱线的价值,设想一下,一方面维系以线造型,一方面又强调体面塑造,其结果必然形成影响视觉的两个中心,彼此都呈强势,最终导致彼此的消解。西方艺术中尚且有线的形迹者,如波提切利、夏凡纳等,也是以相对弱化体面,摒弃光影以避免线与体面的冲突,但他们的作品的线仍不能与中国画的线同日而语。印象派之后的西方艺术大抵均不再以实现空间的纵深性制造空间幻象为目的,立体主义、抽象主义、新表现主义、极简主义等更是彻底眅依了平面性,从而成就了西方艺术语言的划时代的革命。这样看来不能不说中国画的平面性对于世界艺术是一个重要的贡献。

事物总有两面性,依今日言之,中国画传统意义上的平面性与西方近代以来所提供的平面性经验还是存在差异的。中国画的平面性一势的冲和、舒缓,如行云流水,是静态的;西方的平面性则在维持平面性的同时保持了画面的张力,以对平面的破坏实现平面性,是动态的。相比较而言,中国画的平面性视觉的张力是有局限的,这是因为中国画的平面性是附翼于线的主导性与支配性的,其本身并未期待与情感亦或观念的衔接,似乎愈是摒绝表情愈为适宜,这些已显然与今日愈益增长的视觉知性不相适宜。事物的存在都有两面性,平面性的价值评判也不能绝对化。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