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的素质及其学院培养的路径
在今天的艺术品呈现过程中,策展人已经成为整个艺术生态中把持学术性与阐释水平的最初与最后的环节。是否能够最适当地、充分地展示艺术家与众不同的一面,决定于策展人的策划性、学术性、协调性、媒体宣传与资源整合能力,这种复合型能力的要求,也使这一行业的社会科学属性大于人文科学属性。
随着新世纪前后“策展人”职业热潮,加之国内各大城市双年展以及上海世博会的举办,策展专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策展概念传入中国以后,策展人才的培养和评价体系一直在酝酿之中。从知识体系构成因素来看,国内策展从业者多是半路出家,缺乏策划、管理等综合素质,由于学院中“艺术策展”课程的滞后和“策展”专业的空白,除去少数有海外相关专业学习经历者,真正“科班”出身的策展人凤毛麟角,这一现状成为制约国内艺术展览发展的一大瓶颈。虽然国内专业艺术院校与少数综合大学艺术院系已尝试开设艺术策展课程甚至策展专业,但终究因为缺乏相关的办学经验和高水平师资,只能长期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实验阶段,开设课程的内容也多依托原有相关课程,或借鉴社会学、管理学、国际贸易、文秘等专业的教学资料与方法,或直接照搬西方策展课程教材的资源,难以适应实际需求。
诚然,他山之石的借鉴在这一课程与专业建构之初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早在十几年前,“策展”(Curating)专业已然成为欧美国家的热点专业。在英国,中央圣马丁学院作为英国最大的艺术与设计学院,其策展专业成为广受欢迎的研究生专业;伦敦大学戈德史密斯学院艺术系,更开设有策展专业研究型硕士和博士课程;伦敦金斯顿大学设计系从2000年还开始设立了当代设计策展硕士课程,并将授课地点从学校教室搬到了伦敦设计博物馆。这些新兴专业的产生,既适应了英国艺术品拍卖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在一段时期内创立了这一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学院教育的最初范式。此外,还有美国纽约州的巴德学院策展专业,作为为美国少数几个开设策展实践的研究生专业,培养了一批知名策展人与艺术经纪人;在法国索邦巴黎一大艺术系,“艺术策展”作为该系的品牌课程受到诸多学生的青睐……而在亚洲的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香港的一些高校中,“策展学”已经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课程,愈发引人关注。
相比来看,国内高校中开设艺术策展课程的数量和质量都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如何建构艺术策展的课程体系,有效而全面的传授专业知识、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在梳理艺术展览在西方和中国的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探研艺术展览史与展览策划理论,成为艺术管理与艺术市场学科的研究对象。以笔者近年来相关教学与实践经验,以下四方面应是目前艺术策展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突破点。
其一,走出校园,实现学院与社会实践操作的真正融合。带领学生观摩画廊、博物馆和各种展会,强调实践操作与美术史论知识背景的结合;同时通过分组讨论、虚拟招标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策展理念的形成。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技巧和方法,侧重在项目策划和管理中培养学生的叙事结构以及视觉、空间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使学生对将来的工作内容和实践过程有较切实了解。
其二,突破“纸上谈兵”的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在艺术区画廊和博物馆实地策展实践,锻炼学生的实战能力。如指导在校本科生策划展览,是对于策展课程由学院迈向社会的尝试,在达到基本教学目的、使学生有机会初涉社会实践的同时也收获了可贵的经验。
其三,培养学术思考与社会沟通的复合能力,实现跨领域的“完形”塑造。鉴于当代背景下策展的多样性,新的策展模式应是共享的、互相依存的活动,是各学科交叉参与的过程。因此,策展人完成一个成功的展览,需要经历各项困难而繁琐的工作,在协调全局的同时又要把握细节:从联系艺术家、协调展馆,到展览人员的统筹安排,直到布展和宣传,策展人都要有运筹帷幄的能力。这些知识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管理、传媒、心理与人际关系等,任何一方面都可能决定或左右一个展览的质量,乃至是否顺利举办。
最后,通过一定步骤的课程环节,建构展览策划相对稳定的“决策模型”。这种方法可以改变以往一些展览的过于随意性、随机性和主观性,规范展览策划与决策的过程,从而“使展览的决策过程变得程序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从而使展览决策上的失误也得到较好的控制。”
面对当前国内策展人的现实困境,改变和对抗混乱的途径,应尽可能地归纳、整合,使其规范化和学科化,而绝不是用一种更为混乱的评价或批判,企图将其覆盖遮掩,或是得过且过。同样,对待当前艺术策展人的身份焦虑,解构、质问或埋怨,总比矫正与建构来得轻松,但真正可能厘清困惑、解决问题的,仍有赖于后者。幸运而富有挑战意义的是,艺术策展人才的培养过程,是和国内策展机制与外部环境共同成长的。在这一语境中,塑造未来的策展人,既是书写艺术策展发展史的过程,也是对中国当代艺术冷静把脉、正本清源和寻找对策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