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泰晤士小镇”街景
哥特式教堂直刺苍穹,中世纪风格建筑比肩而立,一名穿着英国皇家卫队制服的男士在街边游来荡去……置身此情此景,没有人会怀疑,这是徜徉在某个欧洲小镇上。
但其实,这只是上海一个名叫“泰晤士小镇”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距离市中心只有一个小时车程。在山寨欧美建筑的风潮中,这还不算什么奇闻轶事。君不见,山寨凡尔赛宫、山寨白宫、山寨威尼斯小镇等纷纷拔地而起,广东惠州还雄心勃勃“按原尺寸复制”奥地利小镇哈施塔特。
很多人感觉,住得起西式建筑,是身份的象征,就能找到社会精英的感觉;还有人认为,建得起西式建筑,是发展的证明,甚至是中国崛起的名片。表面上是崇洋媚外、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内心里有一种扭曲的审美观,以洋为尊、以洋为美。
在此心态下,很多城市为复制洋建筑不惜血本,煞费苦心;就算力有不逮,至少也要全球招标、国际认证,请来洋设计师助阵;再不济,也要把建筑搞得奇形怪状,以为那样才洋气,生命之环、“秋裤门”等不伦不类的建筑就让人哭笑不得。
中国的建筑史源远流长,且不论阿房宫、大明宫、明清故宫等皇家宫苑,也不说万里长城、园林艺术等人文景观,单看像悬空古寺、赵州桥这些中国建筑史上的小浪花,也足以在世界建筑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昔日辉煌,如今却大有一笔勾销之势,一味模仿竟至于完整地复制粘贴,着实令人啼笑皆非。
殊不知,跟在欧美屁股后面亦步亦趋,最好也不过是一个模仿者,搞不好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以洋为尊、以洋为美,说到底是一种文化迷失。旧的打破了,新的还没有建立起来,青黄不接之际,建筑的想象力急剧萎缩,审美取向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摇摆不定。
现代化是一个趋同的过程,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建筑想象力和审美尤其需要“最炫民族风”。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北京香山饭店,就掀起了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大讨论。而贝聿铭本人的建筑设计,也深得传统精华、尽显中国元素。
毛泽东曾这样描述新中国的文化愿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所谓民族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我们的建筑,何尝不应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