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的)三月初,我与几位画家去杭州梅家坞的梅山茶苑喝茶,茶苑从进门的照壁到上上下下的墙壁上,贴满了放大了复制的剪纸作品,很醒目,很悦目,装饰很别致,凡去喝茶的人,都被这些剪纸作品吸引了。我问了茶苑的经理,才知道,浙江电视台为拍电视剧需要,把这家茶苑用剪纸装潢起来。电视拍摄完毕,谁也舍不得把剪纸拆下来,还以为把剪纸这么一贴,成为一道风景。浙江桐庐风景点“红灯笼”“外婆家”,为使旅游者了解桐庐的民间剪纸与民间艺术发展,特请一剪纸的老太太,作为“外婆为游客剪纸”,颇受群众欢迎。当年中秋的翠沁斋月饼盒,也用上剪纸作装饰,看去非常别致,引来了更多的顾客。此外,北京、上海、杭州、福州以至香港的大街上,有几家大商铺,都贴了很大的剪纸作为铺面的装饰,吸引了不少过往行人,正所谓“民间剪纸进入大城市派上用场了”。
对于民间剪纸,在另一种情况下,有人提出,在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下,有些传统美术往往被“时新”冲淡,甚至冲跑了。有些问题,还是需要从根本上来调和、解决。这是民间剪纸所面临的另一方面问题。看到这个问题,论说这个问题,改变这方面情况很重要。这事,有人从年画说起,说:“年都没有了,还要年画干什么。如果说,吃一顿大餐就是过年,那么现在天天都是过年。说放烟花才算数,只要手上有人民币500元,就可以立即过上两次年……”这位同志是美术评论家,他是有感“年画”将要“没出息”,才发出感慨。如果说,过年得像过年,要有个人条件、家庭条件,更主要的是社会条件,许多条件造成一种快乐和谐的气氛。现在,大年夜看中央台的春节晚会,已被人们看作“年夜饭”,广大群众在叫好。但是,传统的岁时节令的一些民间美术,本来配合得好好的,如年画、剪纸等等,为什么要让它“淡化”了呢?试想想,人类在文化生活中,能单打一吗?有二就不要三吗?生活是多方面的,审美情趣必然是多方面的。再就假日经济而言,有人提出,与其让外国人在中国制造“圣诞节经济”,还不如加大力度培植我们的“春节经济”,要把民间本来能秀出来的民间的某些传统活动都献出来。
近十余年来,在中国,现代化、全球化、工业化运动正在迅速发展。一方面由于它们的冲击,另一方面,也由于长期遗留的精神桎梏作祟,民间的农耕文化被看作不合时宜,因此自卑起来,自我轻视。认为强势经济国家文化先进,丧失自尊、自信、自强的心念,居然不加分析把“社会新闻、时装杂志、商场厚黑和理财指南充当文化主角”。在艺术评论上,如谈年画、剪纸之类,似乎成了一件不合时宜的事情。一言以蔽之,经济全球化,有时其引发的强势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正致使文化界的有些人也产生对年画、剪纸之类美术不予重视,甚至以为是落后的老背东西。正因为如此,所以有必要在这里提出,辨明它的是非曲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