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杜曦云:一次拍卖审视当代艺术走向太草率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10-15 08:35:05 | 文章来源: 成都商报

10月9日,艺术策展人顾振清的一条微博引人注目:“2012年10月7日也许是艺术圈选择遗忘的一个星期天。当晚香港地区苏富比当代亚洲艺术专拍上,贴有中国符号标签的当代艺术名家几近遭遇滑铁卢,或在泡沫挤干的底价位上不断流标,或以市场价30%或更低的白菜价成交。”这条微博被很多人转发和讨论,雅昌艺术网迅速跟进这条微博,在10日发出了专文《香港秋拍调查系列之四:苏富比引发当代艺术的结构调整?》。与顾振清的尖锐论点相比,此文侧重的是市场明星新排名的产生,和当代艺术消费需求的转移。

作为整体的中国当代艺术或其中的某些方向,在每一次拍卖上的起起落落,既受全球经济局势等强力影响,也与艺术市场内部的复杂因素相关。从一次拍卖的表现来断言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趋势和走向,可能会草率。但决定艺术作品的学术价值和市场价格的基本判断标准,可以比较清晰。当代艺术这几年在市场上的价格飙升,总是伴随着“炒作”这个字眼。“炒作”的因素肯定有,但哪个行业没有“炒作”呢?无论再怎么热衷于“炒作”,艺术作品的学术价值是核心实力所在。学术价值方面,关注当代社会的重要问题,并有精彩的表达方式,是当代艺术的基本判断标准。这两方面有所欠缺的当代艺术作品,无论再怎么大肆“炒作”,价格上升幅度和稳定性都是有局限的。

从这个角度看,“贴有中国符号标签的当代艺术名家”之所以能在1990年代以来的国际重要展览中占有一席之地,并被欧美的重要美术馆收藏,是因为他们切入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重要问题并有精彩的个人表达。在被国际学术系统认可后,他们才能在艺术市场中被“炒作”到高价,并持续至今。10月7日的这次拍卖没有继续保持高价,可能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名家只是复制自己在1990年代的成功样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与当下的中国现实越来越疏离,批量复制到一定地步后,国际学术系统不再继续接纳。同时,当这些作品的价格不断上升到一定地步后,达到了可被承受的上限。

但即便如此,这些艺术家的学术方向依然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最重要方向。他们在这个方向上奋斗并有所成就,当他们因为市场利益的牵制等因素而停步不前时,需要新的生力军接过接力棒来继续前行。学术价值和市场价格的新一轮重量级人物,将从这些拿接力棒的人中间产生。

“贴有中国符号标签的当代艺术名家”们,在他们的同辈艺术家中,是学术和市场的顶尖。如果他们的市场价格不理想的话,那些和他们艺术方向不同的同辈艺术家们,不太可能赶上并超越,而是很可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