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谁有权力判断文物或艺术品的生死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8-28 14:45:16 | 文章来源: 中国青年报

近日,主持人王刚被指在鉴宝节目中砸碎了多件珍贵文物。节目组称鉴定过程严谨,每件文物经3—5位专家鉴定,不可能砸错。1位文物鉴定专家兼藏家称,自己1件被砸的元青花瓷器是真品,会去牛津大学做鉴定。著名收藏家姚政称砸掉的“赝品”中不少是真品且不乏珍品。(8月20日《今日早报》)

“乱世买黄金,盛世兴收藏”。近年来,全民收藏的热度有增无减,但不少藏友浮躁、扭曲的收藏心态也给文物造假者提供了机会和市场,致使赝品大行其道。于是,全国各地的电视鉴宝类节目也就风声水起。

应该说,我们需要鉴宝这种节目形式,为公众普及专业性收藏知识,纠正不健康的投机心理。不过,“王刚砸赝品 ”却是以浮躁对浮躁的文化暴力,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赝品泛滥、以假乱真固然可恶,但挥舞着“打假”的道德大棒,轻率判定一个艺术品死刑,同样是非理性之举。

面对质疑,无论“王刚砸赝品”节目组怎样自我辩解,都难逃三个悖论:首先,谁有权力判断文物或艺术品的生死?文物鉴定是一项技术含量极高的工作,有时肉眼无法判别还要科学仪器检测,在节目录取现场,几个专家短时间内就能断定真假,是否过于草率?

其次,是赝品就一定要砸掉吗?我国自宋代以来,就一直有后代仿前代艺术品的惯例。这种对前人的学习和传承,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健民所言,无论是古代文物还是现代艺术品,这一砸都是一种破坏和毁灭,都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破坏和否定。赝品本身并没有原罪,瓷器等高仿文物也凝聚了制作者的心血和收藏者的感情,只要不冒充真品,谁也无法剥夺其作为艺术品鉴赏的价值。

此外,砸错真品了谁能负责?破镜难圆、覆水难收,一件文物砸毁了就不可能复原。尽管节目组回应称“砸错的可能性连0.1%的几率都没有”,但再小的砸错几率都存在破坏文物的潜在可能。早在2009年,台湾地区的收藏家罗有生就在一次会议上痛心疾首地说,假如10个电视台,100个电视台都做这样“去伪存真”的节目,若干年后中国瓷器就被砸完了。

除了拿粗暴当噱头,追求眼球效应外,“王刚砸赝品”实则砸出了当下文物鉴定的监管漏洞。业内人士称,目前国内艺术品鉴定市场处于“三无”状态:一是无法律管,许多国家都有专门针对鉴定人员的管理法规,这在国内还是一个空白,《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等与文物鉴定有关的法律制度,几乎都对民间的文物鉴定没有涉及;二是无机构管,文物部门只对其批准设立的文物司法鉴定机构进行管理,民间文物鉴定目前没有机构管理;不少与文博相关的社会机构都能发放鉴定资格证书,挂着各种名头的鉴定师、文物评估顾问大行其道,堂而皇之地从鉴宝活动中捞得好处。三是无责任担,现行《文物保护法》没有针对文物鉴定环节担责方面的规定,鉴定不实除了名声上的损失,无须为所造成的损失承担法律责任或经济赔偿。

正是由于鉴定行为缺少监管约束机制,才有了“王刚砸赝品”的草菅“宝”命。著名收藏家姚政为此发出“中华文物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疾呼,要想“砸宝锤”下留情,除了需要媒体和收藏界加强行业自律,更需要完善文物鉴定监管机制,建立起统一、规范的文物鉴定资格认证制度,厘清鉴定机构和个人的责任,促使其对手中的权利多一分敬畏。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