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李公明:当代艺术与社会关怀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6-21 16:34:46 | 文章来源: 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作为面向社会的公益讲座,知行讲坛每月都会邀请一位讲席,作为时2个小时的演讲。此次邀请的李公明教授,1982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学院历史学系,此后一直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现任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20世纪中国艺术与政治,曾多次参加英国西敏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英国牛津大学博物馆、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多项合作研究项目。

李公明教授认为,艺术家应该关心当下的社会问题,并用艺术作品重新建立艺术与社会、与生活、与全体人民的血肉般的联系。

当代艺术与社会关怀

当代艺术其核心是指一种前卫、激进的立场和实验性、探索性的艺术表现手段与多元风格。但李公明教授这里的“当代艺术”,更多的是指与当代社会同步发展的艺术领域,它的当代性主要是指以多元的艺术媒介和风格关注当代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关注当代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建构问题,关注当代文化中的视觉文化的普世性趋势。

社会关怀是指艺术家的视界从艺术的内部问题扩展到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广阔领域,李公明教授对此也给予了新的内涵,即中国当代艺术应该更多地关注艺术与公众、艺术与政治状况和社会机制的关系等一系列外部问题;应该实现这样一种当代艺术的社会关怀:重新建立艺术与社会、与生活、与全体人民的血肉般的联系。通过实现当代艺术的社会关怀,使艺术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实现方式。尤其是针对社会弊端与人生苦难,当代艺术应该承担起道义批判与人文关怀的使命。

当代艺术与弱势群体

李公明教授认为,从中国古代艺文事业的伤时忧国传统到近现代艺术中的左翼精神,其间有一种精神维度的相近性。但在今天,当代艺术中对于社会的关注仍然是残缺的、不足的;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关于社会正义的思想还远未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自觉诉求。

本来,对于知识分子、尤其是艺术家而言,最理想的诉求对象是弱势群体,因为只有在这里他们才能充分获取批判性养分、史诗性的激情和对社会公正的立法角色。然而现实所提供的图景却恰好相反,总是在权力与财富的周围集结了最多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

尽管如此,依然有少数艺术家为之努力,比如一组在国内外都获得巨大反响的社会纪实摄影,照片技术还在其次,但因为真实反映每天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弱势群体的生存境况,尤其打动人心。

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趋向

李公明觉得,当今中国的当代艺术有两种趋向,一是在资本与权力的双重诱惑之下,部分走红艺术家不断实现华丽转身,在艺术盛典的后台操纵下成为后商业化时代舞台上的当代艺术图腾;而且这些华丽转身的成功个案已经对美院学生造成不断被放大的示范效应,以至于艺术变得很功利。

另一种则是在当代艺术的真正灵魂——批判性气质、生命冲动、超越边界、面向社会底层——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以艺术介入到中国的本土生活、中国的问题意识中去。但这部分艺术家的声音太小,很难被大众关注到。

在自由正义的表达与主流思想中平衡

在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为他们表达心声的过程中,李公明教授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并且被主流思想所接受。

2004年,李公明发起“新宣传画展览”,借用文革时期宣传画的形式,发起“呼唤社会正义与公平”为宗旨的新宣传画活动,以现实中仍然大量存在的非正义、不公平的制度、现象为批判对象,同情苦难、反对麻木不仁,呼唤社会正义与公平。其中一张反对非法拆迁的宣传画,被很多面临该问题的农民拿去维权。

2007年春节看到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无法回家的报道,发起“新宣传画之公益贺年卡”,借助贺年卡这种通俗而普遍的形式承载新宣传画活动的精神要义,在节日里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一种独特关注。试图以艺术的方式参与与民众密切相关的社会话题的讨论,获得社会认可。

同年,李公明教授还带领学生到农村绘制新壁画,通过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农民切身利益,以自下而上的艺术方式反映当下农村建设中最突出的尖锐问题和农民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李公明介绍,进行这些活动的初衷,只是想传达一些话语权较弱的人的心声,却没有想到阴错阳差中,被主流媒体和思想所接受。可见,只要找到恰当的方式和说话的语气,也不是不能提敏感话题的。

另一方面,当代艺术表达的思想也许与诉求者的需求不完全一致,创作出的作品也许只是被当作工具而非理解了背后公平正义的意义,但作为一名艺术家道德上的责任,还是应该不断创作、传播,引发更多人的关注与思考。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