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艺术博览会的发展是一个坚持的过程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9-23 16:04:50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伴随着秋季的到来,北京、上海等地区的博览会季也告一段落,从上海艺术博览会的当代艺术展到上海艺术博览会,再到艺术北京“经典北京”项目,我们看到了一种与往年相似的呈现,同时也逐渐了解到艺术博览会在中国近十年发展所需要经历的平淡、坚持与突破。

一个事业的成功必然要经历困难,需要时间,面对问题,这是一个过程,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应该有更客观的评价,更专业的要求。

“经典北京”博览会为期四天的展期已经结束。从开幕式的华丽亮象,到博览会期间缓慢悠扬的音乐以及安静、雅致的空间,参观博览会的人们无疑不在此受到了经典艺术的熏陶。类似的经历在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上更加明显,尽管经历了2007年的第一届成功拷贝西方艺术博览会,此后,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便再也无法超越第一次,随后几届越来越本土化,以至于今年他们直接提出了“本土画廊”的口号,但是有趣的是,“上海当代”却在几年之中,保留下了一种中产的、时尚与艺术达人派对的活动的标签,也许你不知道是否人群里有藏家,也许你对参展画廊带来的作品越来越不满意,但是,这些都不能阻止你会再一次去参与它。

“经典北京”博览会现场

 

艺术博览会的发展不是短期的

从硬件的设施和条件来说,展场的设计,展览空间的安排,主办方的服务是相对容易得到提高的,但是从软件条件来看,失去国外大牌策展人的参与,国内艺术博览会的招展力度明显不够,而且经过近几年的风起云涌,曾经一些国外画廊,在参加后未能销售出自己的作品,也造成了他们对中国艺术博览会的拒绝。

从 “经典北京”来看,艺术北京一直在延续并提升着自己的博览会水平,但是,很明显,博览会招商是个重要的任务,例如“经典北京”的遭遇曾经是,它们费劲邀请来的国外画廊带来的经典作品在中国无人能懂,更不要说去购买,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如今国内博览会,除了视觉审美的疲劳,还有对艺术品毫无创意和不断重复的暗自懊恼。博览会的最终目的是促成交易,画廊售出带来的作品,博览会获得自己声望和经济回报,收藏家找到自己喜欢的作品,艺术爱好者看到喜爱的作品。如果,这些很难达到,是不是要相信这是一个需要坚持的事业。

“上海当代”现场

艺术博览会的定位要清晰

同香港艺术博览会相比较,国内艺术博览会,单从进出口免税的问题上,众多收藏家就更愿意去香港收购艺术品。同时,从经济、历史、个人习惯等方面,一些欧洲收藏家更习惯飞到香港去购买艺术品。同时,从招展的客观条件看,香港艺术博览会的优势也大于上海和北京。如今国内时间较长、交易理想的博览会依然还是走传统路线的上海艺术博览会。可见这与上海艺术博览会近十年的定位有很大关系,同时,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艺术北京也一直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即,以本土艺术品和画廊为主要对象,推动本土艺术品与画廊的发展。

香港艺术博览会现场

同时,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则在定位问题上摇摆不定,至使博览会水平难以维持持久水准,让人无法预测也很难相信会长期合作。上海当代同样具有这样问题,尽管,他们有一个经验丰富的意大利国际展览公司为背景,但是,没有一个稳定持久的展览总监是他们目前的尴尬,每年无法预期的展览概况,频繁更换的展会总监,以及无法深入学术的商业模式,至使上海当代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艺术品展览秀场。(文/安安)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