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西格蒙•弗洛伊德与古物收藏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7-26 14:05:07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西格蒙·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8)的精神分析学说享誉世界,无人不知,他的孙子卢西安·弗洛伊德也继他之后,成为了世界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本文希望呈现老弗洛伊德在考古与收藏方面的史料研究供读者参考。不难想象,也许正是老弗洛伊德对艺术的嗜好影响了卢西安·弗洛伊德,使他倾尽了一生去追求绘画。

文/潘耀昌

西格蒙·弗洛伊德有一个嗜好,就是收藏古物,沉湎于古典文化。伴随弗洛伊德成长的考古大潮,不断激起他的收藏热情。他收集古物的兴趣始于1890年代,当时考古学已备受学界关注,连续的重大现场发掘吸引着全世界的眼睛。德国的商人海因里希·施利曼(Heinrich Schliemann,1822-1890)也是一位客串的考古学家,他勤奋好学,掌握二十多门外语,平均六星期掌握一门外语,其语言能力达到可以随意用旅行所到国的文字做日记的水平。由于他从小萌生探索人类历史过去的梦想和认为荷马史诗是一部历史的坚定信念,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这位业余爱好者居然在小亚细亚地中海沿岸地区挖掘出一座荷马以前时代的古城,对荷马史诗中特洛伊城的发现做出了重要贡献。施利曼首次发掘特洛伊那年,即1873年,弗洛伊德18岁。

西格蒙·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8)

26年后,1899年施利曼出版了有关他特洛伊考古发掘的专著,此书成为弗洛伊德的案头卷。弗洛伊德满怀羡慕地阅读了施利曼的传记,他还贪婪地阅读了雅各布•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1818-1897)刚出版的《希腊文化史》(History of Greek Culture)(1898-1902)。1900年,英国人伊文思(Arthur Evans,1851-1941)在克里特岛发掘出传说中的米诺斯迷宫,那年弗洛伊德将他探索人类心理最神秘领域的成果,即《梦的分析》一书,付诸出版。

1922年,埃及法老图坦卡蒙陵墓被发掘,已经功成名就的弗洛伊德年届66岁。弗洛伊德给自己建立了一个考古图书室,自己也成为一个有四十多年经验、博闻广识而又非常热心的收藏家。他一生收藏的艺术品大约有二千余件,在他的办公室、书房中就放置着许多古代艺术品。弗洛伊德很关注考古学,甚至很认真地把精神分析学也看成是一门考古学,或者说,把考古学看成是拓宽精神分析学的一种方法,用考古学的语言构造他心理学的概念。他具备从想象思维直接转变为逻辑思维,将视觉印象直接转化成写作的天赋。据一些学者研究,其艺术收藏品,对启发他的学术思想和激发他的灵感起到重要作用。

弗洛伊德自小喜欢古物,但他开始积极收藏古物始于他父亲去世以后(因为此后他不必再顾虑父亲的想法了),并在他的自我心理分析时期。从那时起,他一生都在执著地继续他的收藏。他在博格街(Burggasse)的书斋里除了名贵的沙发、桌子和图书以外,还藏有二千多件埃及、希腊、罗马、近东和亚洲的艺术品。他的书桌上堆满了埃及、希腊、中国的小雕塑。他主要买的是雕塑,虽然他还收藏一些在石膏、纸莎草纸和亚麻布上的绘画残片,此外还藏有一百来件古代玻璃器皿和碎片。他特别关注埃及艺术,这占据了他几乎一半的收藏,其次是希腊、罗马的艺术品,他晚年还留意收集中国艺术品。这些藏品令他的书斋熠熠生辉。他的收藏品放在他日常工作的视野内,离得很近,伸手可得。他经常在吃饭的时候,往餐桌上放一个新买的小雕塑,边吃边看,吃完后放回书桌上。这些小雕塑、胸像、花瓶、浮雕、碑板、容器等东西还在不断增加,它们与书和画一起,形成一个舞台布景。弗洛伊德的病人就在这个背景下向他倾诉,并听他的解释。这些古物直接揭示出特定的古代神话。弗洛伊德就在这种氛围中,在这些东西的注视下,撰写他的学术理论。

1899年他购买了一件罗马守护门户的两面神亚努斯(Janus)的石质头像,亚努斯形成对比的两个脸面既能从里面看,又能从外面看,既指开始又意味着结束,从某种意义上说,暗示着弗洛伊德当时开始从事的研究方向。1890年代是弗洛伊德在职业上最孤独的时期,当时他正埋首于古物之中。在那些年,他在自己办公桌上,面对自己集结的一批小雕塑,它们好像是一群聚精会神的忠实听众,其中有神话人物和传统雕像,还有圣贤和英雄,例如,埃及的书记官,希腊的智慧女神,中国的圣人等等。正是在1890年代这十年中,弗洛伊德将革命性的自我分析引导到心理学上未知的领域,从而开创了他对人的潜意识的研究。有一次他写信告诉他的一个崇拜者,同是犹太人的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我付出很大代价收集希腊、罗马和埃及的古物,实际上我读过的考古学材料多于心理学。”(节选)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