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科学与艺术,何不常常‘串门’?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5-19 18:20:52 | 文章来源: 新民晚报

因为左右脑分工的缘故,人们常把科学与艺术、理性与感性形容为左与右的关系。但其实,科学与艺术从没有严格的分水岭,它们最初都源自人类的想象力。近日,第121期新民科学咖啡馆暨第七届科学与艺术讲坛走进上海师范大学,三位沪上创意大师与在场观众分享了各自关于科学与艺术的奇思妙想,并纷纷表示:科学与艺术本就应该常常跨界,不分你我。

盐和胡椒有“美丑”

在日常饮食里,盐和胡椒是最普通的佐料,人们似乎从不会在意它们的美丑。但在显微摄影中,盐粒和胡椒粉可以被放大几百倍,露出“狰狞”的面目,令人难以入口。但若再加以剪辑组合,它们又可能美得让人舍不得吃。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中国商务广告协会副会长金定海坦言,生活是一团麻,经常遇到左右为难的事,既要听从理性又要遵从感性。“人们的衣食住行中,太多专业知识与直觉习惯是矛盾的,谁也不会看着化学配方烧菜吃饭,也不会按照方程式做运动。”

金定海认为,从思维方式而言,科学与艺术并不矛盾而且可以互补。在思维上执于一端的人,可能是科学怪人也可能是艺术疯子。

科学也需要想象力

人的大脑左右半球分工是不同的:左脑主要完成语言、逻辑、分析等思考、认识和行为,而右脑则负责直观、综合、几何等思考认识和行为。因此,有一种说法──“科学家左脑发达,而艺术家则右脑发达”。九木传盛品牌推进机构董事长、上海创意设计中心首席策划大师邵隆图说,其实,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才是“杂而优”。科技融入文化以后,科技有了更持久的生命力,在文化中结合科技,文化则被注入新鲜的活力。

科学与艺术,何不常常跨界?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理事蒋昌建说,“人们常常说‘术业有专攻’,却忘了后面还有半句话‘触类可旁通’。所有具有创造性的科学实验,前提是假设。科学家缺乏想象,成不了伟大的科学家。”他风趣地鼓励年轻人只要有爱和热情,不妨打破条条框框,在法律等允许的范围内,有一些出格的想象和尝试。

马丹 董纯蕾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