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谁在借毕加索的手画画?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4-07 15:49:21 | 文章来源: 陈子芃的博客

记得初学画时常听师兄们说他们是多么喜欢毕加索,那时觉得毕加索的画难看懂,师兄们既然喜欢就应该是懂得多吧,小小的我就因为人家喜欢毕加索而暗暗佩服他们。说来十分惭愧,如今我学画八年,除了看过这位大师的作品,其余的依然一无所知,因为他的名字响亮到让我忘记,他都快不是一个艺术家而是一尊神了。

毕加索,一个名词。

今天翻开约翰•伯格写的《毕加索的成败》,突然发现在三十多页处竟然把整页都划了黑道,在空白处还密密地记满了个人感受。这部分内容正是我前几天冥思的问题。那天我带着耳机一边听歌一边满腔激情地画画,脑子其实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停留在画布上,画面效果很好也很有感觉。我突然很好奇,我不明白是音乐给了我这特殊的感觉,还是别的什么缘故,让我陷入到一种强烈却虚无的情绪里作画。只是我又沮丧起来,觉得这不是自己画出来的,仿佛是谁在借我手画画一般。

忽然想起一些才思进入僵境的艺术家会用毒品打开“别致”的艺术大门。那真是他们自己画的么?我无从想象那股力量的来源。

“在很小的时候,毕加索就发现自己处在一种神秘的中心,至今还没有人能够确切地解释一个天才儿童如何获得或发挥他的记忆和知识。在他的心智里天生就有现成的门路吗?或者他不过是天赋里有一种被过度夸大的感受性?在一般的想象中,天才——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常被认为具有奇妙的超自然的能力,他总是被视为一种他身外力量的代理人……多数的天才相信他们是一种被驱使的工具”。当我看到书中这些话,我隐约猜到答案也许就是天赋,因为道不明,所以是上天赋予的,也称为异禀。英国诗人济慈论天才的特征:它非它自身——它无自身——它是一切——它什么都不是——它无特征——它喜欢光影——它存于风中。毕加索自己也说“绘画比我强得多,它使我做它要的。”天才似乎处于被控制的地位,这似乎是神力,但这个神力不就是他自己么!其实他已经完全控制了自己的世界,他绝不是受谁摆布的木偶,而是独裁者。画家要有独裁精神,要有强大的控制力,天才画家们好奇的该是自己的潜意识竟能强大到能建立起一个自己完整的艺术王国。而外人不用担心,他们活得很好!而且那些迷恋者不就是进去参观的游客么?

伯格说毕加索画画时“完全投注于当下的意念或时刻。过去、未来、计划、原因及结果全遭抛弃,他彻底地顺从于眼前的体验。他所完成的或成就的,只有影响处在顺服状态时的他才算数。”说明毕加索诚服于当下自己最真实的感受,而且一定是在高度集中的状态,不受“伪感受”(即对未来或过去已经不准了变形了的感受,或者说是记忆)的影响。这个真实是他自己的真实,是主观的私人的。但这有什么关系?他创造了自己的世界。毕加索说“每一个人都想要了解艺术。但对绘画,他们必须了解,他们最好能够明白,最重要的是,一个艺术家不得不工作,而且他自己不过是这世界中微不足道的一点,并且,该重视的不再是他,而是这个世界中其他许多取悦我们的事物,虽然我们无法解释它们。”对于我而言,体会并收集各种感知是我的爱好,这不代表我因为想要得到一些特殊的经历而不顾惜自己。不过我还真能做交换,它们真的比我对我自己更有趣更重要。但这与爱自己是不矛盾的,反而因为我是如此爱那些感知所以我越发爱我自己。

毕加索艺术中所应用的几种样态都是为当下而做的。他从不重视研究的精神,当他发现某些事物可以表现,就去完成它。他从不做尝试或实验。无论何时他觉得有话要说,就用一种他认为该用的方式去说。只是不同的动机必然需要不同的表现方法。这并不意味着演化或进步,而是一个人想要表达的观念与表达那个观念方式的一种适应。他不希望别人看不懂它的画作就直接把他归类到神秘主义里面去。的确,为什么要去研究呢?艺术创作怎能在实验室中进行!该遵循的过程应该是感受然后表达,而非戴着透视镜去分解到支离破碎。他说他很难了解现代绘画给予“研究”一词的重要性,在他看来,研究对绘画毫无意义,重要的是去发现。这句话不可断章取义,他已经是站在一个相当的高度了,比如他早已对人体解剖了如指掌,我看过他十五岁时画的一张人体素描,造型就已经非常准确到位而且富有高度审美。也许跟他小时候的学习经历有关。总之怀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去学习基本常识是必修课。而且这句话的主语是现代绘画。现代绘画是对抽象的意象的体悟和表达,古典更多对表现的写实的有精准的要求。就“研究精神”的理解则是要“煞有介事地”“认真的”“科学的”探讨,而艺术更需要用感性去温和地体味,所以“了解”“发现”更适用于用心去做艺术,做生活。

能感觉到毕加索对艺术的坦诚。这和他个人修养的高度基本成正比,越高束缚他让他退却和害怕的东西就越少,人就能更坦诚。这让我想到吴冠中老年时的言行,以及现在一些激进艺术家在能容忍他的范围内聪明地“放肆”,确一直不触碰底线。

毕加索是独特的。没有其他任何艺术家能在他一生的创作中,每一组作品会那么独立于稍前的作品,又与其后的作品那么毫无关联……毕加索的不连贯性常被视为他旺盛的创造力,以及他保持年轻的奇妙方式的一种证明。他又再次解决了我的问题,即如何对待自己风格的不定性,虽然我还是学生,说这话似乎为时尚早。比较一下他在1954-1955两年里画的《理发》、《围黑围巾的杰奎琳》、《坐着的女人》等作品,就会发现风格截然不同,我就安心了,那正是无限创作力的表现。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