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也说世博园的“斗拱情结”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7-19 18:25:00 | 文章来源: 《世界艺术》

马钦忠:中国很多省馆的一些设计仅仅是展示民族风情的,就像迎亲大彩车和产品推销会。

World Art:跟非洲馆有点相似了。

马钦忠:我们稍微比非洲馆好一点,非洲馆还在卖农副产品、地方产品、旅游工艺品。我看了中国馆,特别是中国不少省的馆以后觉得很失望,他们把世博馆当成向政府汇报的提案展示了。

World Art:其实最大的失望是咱们中国馆的设计不伦不类,太缺乏时代感了。

马钦忠:这个作品是从众多方案中选一百件,然后一百件作品中选出八件。当然最后选出八件的时候,再由建筑方面的院士及有关专家投票。大概从八个方案中评出三个方案,最后可能让领导人去挑。我的想法是从视觉文化和视觉产业方面,应该通过世博会推进我国的设计产业国际化进程。从国家战略、产业战略的高度去运营我们的视觉文化原创,帮助中国推出更多的创意大师和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大放异彩。但遗憾的是我们开始就没这个自觉意识。我觉得不论奥运会也好,世博会也好,从整个的运作来讲我们做的不够好,把国家性的炫耀性形象作为主要点。其实这也没错,作为举世关注的活动传播中国的国际形象、道德形象、文化形象以及健康形象都应该的。但它更应该有产业战略来介入。

World Art:这个产业战略是什么呢?

马钦忠:就是主要对设计行业和创意服务行业进行推动。我们在把它当作政府形象进行塑造的同时,为什么不把设计师推成国际的大牌设计师,跟着它后面有很多产业联动,例如服饰为什么不以某个设计师的形象来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平面系统、视觉传达系统都应该从推出杰出设计师和产业联动,为中国产业走向世界做好预演。那样的话,我们的服务经济方面就上了个新台阶。

World Art:从当代艺术这个角度去重新审视上海艺博会的设计和规划,我觉得也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去消化和吸收。世博会应该是最大的当代艺术展览才对。

马钦忠:其实我们这么多年以来的关于展示也好、视觉形象表达也好,关于城市空间理念的认知也好积累了很多财富和优秀的人才。那为什么我们做的反而那么不够好呢?这还是在人才机制和介入方面,我们的管理机制传递有问题。过去大家对世博会环境的理解就不够,很多人就把它当做一个生意来做。所以你看很多展馆就是一些展示公司和广告公司做的简单的空间环境。在展示城市战略、城市未来、人文环境还有对我们生活的构想方面还是非常薄弱,完全没有这个意识。但并不表明我们社会没有这方面的储备。这主要是平台的介入机制和全民参与的程度还需要努力。

    在对世博会众多的评论文章中,对于中国传统元素的运用有的学者认为是对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演绎”,也显示了中国当前的政治文化诉求,更有人指出这种对于中国文化的刻意凸显反而印证了中国人刻意隐瞒的民族自卑感,但是马先生也在采访中表示作为读书人可以去毫无保留的陈述自己的观点,在当前的体制与客观条件下,如果亲身去执行自己的想法同样会遇到相同的困难与瓶颈,但是我们觉得更应该从整体的衡量和历史的角度去衡量世博会的具体呈现方式。纵观中国从清代开始参加的“万国博览会”无不充斥着对于中国的偏见与猎奇心理,传统文化是否可以为我们饱经磨难的民族自尊找回一些尊严?或者他本来就显示出我们优秀的文化基础?在一个需要信心并且失去自尊已久的国度,对于自我的认可才是目前最重要的,不同的言论总会被各国的政治家歪曲利用,所以我们也需要用有力的武器去应对国外的一些曲解,但它更多应该是从人类文明、社会文化、社会环境及生存意义上的思考来革命和前进的。就像马先生提到的,西方世界了解到的中国甚至还不如中国人了解的美国多,这就是一个现实。所以在不完美和正在成长中的中国,我们需要的是宽容耐心和真正的建议和对人类的贡献,未来的中国应该是面向世界的、面向未来的。

    本刊记者多次流连在世博园区,看到和听到了许多关于的看法,其实,目的是想真正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不是他的反面。我们计划在下期将组织社会各界人士举办一个讨论。一方面议论世博会在当下文化语境下的影响和意义。同时阐述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欢迎大家的参与。

 

   上一页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