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鲁明军:“第四代”批评与“范式”回转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7-06 15:18:12 | 文章来源: 今日艺术网

四、批评的重返

自90年代中期的“意义大讨论”后,在资本与市场的裹挟下,当代艺术批评即使不是远离了现场,也是几近失语的。50一代的不少批评家转身回到学府,潜心问学,有的甚至干脆钻到故纸堆去了。60一代则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策展,也有的选择了经营画廊,个别办杂志去了。(这一点可参见王林《除了既得利益,当代艺术还剩下什么?》一文。)早先有那么几年,真正的批评似乎成了一种很“奢侈”的行为,不是八股,就是交易,离真正的思想碰撞反而越来越远。

近几年来,随着艺术网络媒体的兴起,这潭死水似乎逐渐活了起来。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我们看到,个别50一代批评家(王林、吕澎、高名潞、彭德、杨小彦及邓平祥等)又回到了批评现场。如近两年来王林与吕澎、彭德与程美信等之间的争论,且不论双方观点到底如何,或者有多少学术含量,但至少我们看到了一种批评和质疑精神的回潮。不过相对而言,更为活跃的还是青年批评家。毋庸说,他们的介入不仅为当代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开启了新的话语视野。也许是因为专业背景,他们已然回避了上一代的意识形态批判,而更多置于艺术史及艺术理论的向度展开反思与检省。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弃绝了文化政治观照。相反,由此它反而更深地切进社会和文化政治现实。在这里,语言与政治是一体的。同时,他们也极少陷入简单、无聊的意气之争,而是将更多精力放在理性建设性的基础性实践中,如由鲍栋和笔者策划的、正在《画刊》开设的“移动的视域”专栏就是力图从具体的问题出发,以青年批评家各自不同的视角重新勾勒当代艺术三十年。窃以为

这样一种“范式”的回转事实上正是当代艺术批评真正的重返。

当然,年轻人身上也不乏缺陷和不成熟的一面。对此,除了上一代批评家的教导、批评和指正外,他们也不乏自省。这更多体现在他们的批评与策展实践中,以及与他者论战中,还包括他们之间不时的相互批评与提醒。但不论如何,他们相信,一个理性、清明、自由与独立的批评生态因此而正在形成。在这个意义上,所谓的“第四代批评家”恰恰是没有“第四代”的批评家。

(注:本文系提交“楼上的青年:2010青年批评家提名展”研讨会的发言稿。因非专题研究,所以选择个案和收集材料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论证中更是难免挂一漏万。但我想,重要的是提出这个正在发生过程中的问题。特别感谢杭春晓、原志阳两位朋友的热情邀约!同时,因本人不能出席展览开幕式和研讨会谨向两位深表歉意!)

   上一页   1   2   3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