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那些萦绕在记忆中的时代特色中国画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6-20 11:25:16 | 文章来源: 美术报

陆俨少《峡江险水》

文/王凯

前段时间,“中国书画名家走进重庆高速”采风创作活动在重庆启动。主办方驱车带领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家们,在重庆“二环八射”高速公路采风。

重庆地区地貌特征多山,参加此次活动的湖南省画院院长刘云对此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四川、贵州、湖南等地的地貌特征,决定了在这里开通高速公路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其他省份。这里的一条高速公路,造价相当于东部平原地区几条的总和,并且,在开山建路的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不过,刘云认为山区开通高速公路意义深远,首先是在经济上,高速公路开通后便利的运输条件,无疑将大大促进这里与外界的商贸往来,以往的几天行程立即就会被大幅度缩减;其次,对于艺术家而言,便利的交通也将方便艺术家的采风写生。

高速公路开通后,其实还带来了一种优势,而这种优势在艺术家的采风写生过程中就直接体现了出来。那就是此前一些不易看到的风光景致,从高速公路上即可尽收眼底。这也让我想起了于2008年开通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时至今日,这条大桥依然吸引着众多游客途经此处时的向往。

陪同艺术家采风写生途中,我想到了新中国美术史上不少同样反映时代建设的经典作品。“五四”文化运动以后,中国画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论争和改造,在20世纪50年代渐渐从传统文人画的圈子里走出来,以一种全新的面貌融入大众的生活,记录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反映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面貌,并涌现出了不少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这些作品从题材与内容上,大致上可以分为20世纪50、6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建设题材的中国画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社会主义建设题材的中国画。这其中,又以山水画的发展与建设题材最为贴合。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首先在题材和内容方面,画家们通过上山下乡,纷纷将建设工地、地质勘探、森林伐木、农田劳作等纳入山水画的表现领域,拓宽了传统山水画的表现范围,也进一步使传统山水画更加贴近人民大众的生活。在绘画语言上,注重写实性和通俗性,并通过实地写生对传统山水画的程式、意境和笔墨进行了改造,代之以欣欣向荣的新场景。出现了如李斛的《工地探望》、关山月的《新开发的公路》、黎雄才的《武汉防汛图》、钱松喦的《运料》、宋文治的《采石工地》等。此期的山水画,一种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场面的直接描绘,另一类则是对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的象征性描绘。20世纪50年代以后,大多数山水画家都涉猎了社会主义建设题材的创作,值得一提的是,这期间有一批成长中的山水画家创作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从而奠定了个人在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中的地位。

上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文革”中的美术创作主要集中在表现工农兵英雄形象方面,因此在中国画创作上,人物画比较活跃,山水画和花鸟画则数量不多。“文革”后期,艺术创作渐渐得以恢复,诞生了不少真实感人的山水画作品,主要有关山月的《绿色长城》、魏紫熙的《天堑通途》、亚明的《梯田修进白云里》。在这些作品中,情感是真实的,在创作观念和表现技法各方面较之50、60年代的中国画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几十年中国画所走过的历程,无论是建国初期的独特风景,还是新时代的个性追求,与时代同步、反映建设题材的中国画,无疑为我们展现了一段激动人心的回忆,记录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变化,其在艺术和社会各方面的意义都是值得深思的。

关于中国画的创作方向,从来都是一个多元化的问题,不一而足。从采风写生到创作,其意义在于从眼到心的转换,与新中国建设同步发展的中国画,其主旨也在于写生,这与传统中国画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因而,记录并流露了艺术家真情实感于其中的作品,都可以称得上好作品,绝不能仅仅以题材而论“英雄”。同样在前段时间,在中国美协为备战明年建党90周年组织的艺术家深入革命老区采风写生活动中,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吴长江也呼吁借助于写生,艺术家更应该在新时期画出新作品、好作品。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