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专访国博馆长吕章申:中华民族的文明长廊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5-21 17:55:03 | 文章来源: 人民网

  历时3年、投资25亿元改扩建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将成为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它不仅是5000年中华文明的祖庙圣殿,更是13亿炎黄子孙的精神家园。今年年底,新国博即将重新开放,记者就此采访了馆长吕章申。

  记者: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有哪些建筑特色?新馆如何在保证原馆建筑风貌的前提下,既满足现代化博物馆建设需要又实现与原馆和天安门周边环境和谐统一?

  吕章申:2007年3月正式动工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是中国的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之一。为保证新馆与天安门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国博改扩建工程可以说“十易其稿”。原来中标的设计方案是老馆建筑全部落架重修,中间加盖玻璃顶。但是这种风格与庄严、稳重、大气的天安门广场整体风格并不和谐,经反复论证、磋商,新馆方案最终调整为现在的“留三面方案”,即在保留原建筑物西部柱廊和南、北两侧建筑立面的前提下在内部和东侧加建新建筑,改扩建部分尊重历史,原有的建筑外貌和风格不能改变,目的也在于保持天安门广场原有风貌的和谐统一。同时,为保证使用功能的现代化,我们在内部装修、装饰上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动。

  建成后的国博建筑面积将由过去的6.5万平方米增加到19.2万平方米,库房容纳量将达到100万至120万件,面积在800—1000平方米的展厅有44个,其中包括为举办国际展览而开设的亚洲厅、非洲厅、欧洲厅、美洲厅。建成后的新国博将与周边建筑共同组成以天安门为核心的首都中心文化带,新国博不仅仅是一个展览场所,还将成为公众进行高品位文化享受的重要场所。

  记者:作为一个国家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同时又追求国际化的博物馆,新国博在展览设置上有何具体方案?在与国内外博物馆的交流活动上有哪些新的举措?

  吕章申: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合并组建的。这个组建不是简单改名,不是简单的两馆合并,而是意味着中国博物馆事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我认为除了新馆建设之外,最值得称道的是国博展陈方式、服务观念的变化,从过去侧重历史类收藏、研究、展览,转为历史和艺术并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均衡考虑,要建立的是具有国际目标和世界影响的综合性博物馆。通过《复兴之路》、《古代中国》等基本陈列,全面、艺术、形象地展示中华文明的历程和现代化成就;以《中国古代青铜艺术》、《中国古代钱币艺术》、《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等专题展览的方式展示馆藏精品文物;以地方交流展的方式展现中国各地方的特色文物、重大考古发现和浓郁的民族、民俗文化。

  新国博在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将通过亚洲馆、非洲馆、欧洲馆及美洲馆,以借展、交流展等多种方式展示国际间不同的文明类型,揭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让观众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影响。比如我们已经与德国三大博物馆签署合作协议,明年7月始联合举办“启蒙的艺术”展览,届时德国各重要博物馆收藏的大量知名大师作品及艺术瑰宝将与中国观众见面。亚洲馆、非洲馆、美洲馆等展览、合作工作也正在逐步开展。

  记者:今年2月11日,国家文物局将39万余件文物划拨给国家博物馆。这些文物“移库”国博后,国博的藏品数量将由65万件增至约105万件。这是国家文物局、中国国家博物馆积极整合文物资源的一个重要举措。新国博在未来的发展中在文物的归属、征集和保护、管理和陈列,即分层分类分级收藏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国家博物馆的作用?

  吕章申:这些文物是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代国家文物局保管的“文留”文物和一般文物,原存放于故宫宝蕴楼、午门东西雁翅楼、北五所等处库房,其中部分为国家一、二级文物。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一座能够系统而全面展示中华民族通史的博物馆,这批文物入藏国家博物馆,极大地丰富了国家博物馆的馆藏,是对原有藏品体系的补充和增强,必将为更好地继承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更加充分发挥文物的效能,更好发挥国家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和学术研究功能,为中华文明的绵延与传承作出更大的贡献。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