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一个人的艺术史——靳之林现象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5-18 10:25:10 | 文章来源: 雅昌艺术网

导言

靳之林在艺术界是个“异数”。他本直接受教于徐悲鸿,齐白石,董希文等先生,建国初期就以《毛主席在大生产运动中》、《南泥湾》等作品成为重要的油画家,中年以后却因从民间剪纸中发现中国本原文化符号,转向研究和寻找中国文化的精髓。与一般兴趣者不同的是,他深入到民间艺术中去,并著有多本中国本原文化研究专著。他说:“民间老大娘给了我两把金钥匙,一把是生生,一把是阴阳。”正是这两把钥匙为靳之林的艺术历程打开了另一扇门。

胡适曾有书云:“文学史上有一个逃不了的公式。文学的新方式都是出于民间的。久而久之,文人学士受了民间文学的影响,采用这种新体裁来做他们的文艺作品。文人的参加自有他的好处:浅薄的内容变丰富了,幼稚的技术变高明了,平凡的意境变高超了。但文人把这种新体裁学到手之后,劣等的文人便来模仿;模仿的结果,往往学得了形式上的技术,而丢掉了创作的精神。天才堕落而为匠手,创作堕落而为机械。生气剥丧完了,只剩下一点小技巧,一堆烂书袋,一套烂调子!于是这种文学方式的命运便完结了,文学的生命又须另向民间去寻新方向发展了。”

古今中外都有例证,艺术家从民间美术中感应到原始的,新鲜的东西,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启发使自己的创作得到升华。靳之林从发现、感悟民间艺术,到扑入民间艺术全身心地探究,是一种主动地,淘宝式地发掘吸收,恰好从美术史的角度对胡适观点提供了佐证。

靳之林每做一事必全心投入,因此在考古、民俗学、文化学、美术创作方面都有成果,这些成果在靳之林的血液中融会贯通,汇聚成靳之林独特的艺术人生和艺术面貌。我称之为“靳之林现象”。

一、靳之林的人生历程

有两幅画影响了靳之林的人生道路。一幅是徐悲鸿的《箫声》。1947年,靳之林在展览会上看到这幅作品,描绘的是徐悲鸿的前妻蒋碧微正在吹箫,画面细腻丰富的色彩,悠远诗意的情境令靳之林无限神往,他当即决定,放弃就读医学院的机会,改学油画。这一年,他如愿考入国立北平艺专。另一幅是古元的《菜圃》。古元响应《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号召,下乡与人民群众融合在一起,他吸收了陕北窗花剪纸的手法,创作出浓郁的陕北风情的作品,真实感人,让靳之林从此对延安心向往之。

靳之林有着独特的人生轨迹。1928年5月,靳之林出生于河北省滦南县的一个村庄,家境富有,家学渊源。他的祖父是清朝秀才,接受过新学教育。父亲文学修养深厚,毕业于专业测绘学校。童年的靳之林在祖父和父亲的影响下接受了中西两种文化的润泽,并影响一生。

靳之林在滦南县城读中学时,侵华日军占领了他的家乡,他在乡亲的掩护下逃回学校,之后就再也没回过家乡。北平和平解放,靳之林靠国家给予生活费,得以继续研习他所热爱的油画,因此对新中国充满了感情。

靳之林1947年进入国立北平艺专。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从解放区来了很多教员,他们的作品贴近劳动人民的感情,表现和歌颂工农兵。古元的原作,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1950年国立北平艺专与华大三部美术系合并成立中央美术学院,明确培养为工农兵服务的美术工作者。靳之林那时的理想是学好油画,用油画丰富的色彩,歌颂人民和歌颂新生活。1951年靳之林留校工作。他一心实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积极要求与工农结合,靳之林执著地要求到生活中去进行美术创作。

靳之林先生这一代人,经历了新旧中国的不同,深深地热爱崭新的中国。他随身带着速写本,随时记录激动人心的场景。靳之林的笔下记录了建国初新中国社会的新变化、新气象,新中国公民的新面貌。他记录了农民建立合作社、初级社升级为高级合作社、第一台进口的拖拉机等时代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艺术教育学习苏联逐渐正规化。靳之林从徐悲鸿、吴作人那里学习了色彩的表现方法,又从彦涵、古元、王式廓等解放区来的老师那里学习了构图创作的方法,虽然没有参加“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也受到苏联画风的影响。当时在油画创作上特别强调艺术形式民族化,涌现出一批像罗工柳的《地道战》、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等有着浓郁中国特色的作品。

1956年,靳之林帮助董希文建立工作室,与董希文先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董希文先生常说“中国的油画要有中华民族的血液”。民族的血液体现在哪里?体现在民间文化信仰的民族文化群体中。靳之林在艺术上受董希文先生影响很大。他们一起带学生下乡,靳之林画《妇女组间棉苗》时,董希文也画了一幅,董希文是用画中国画用的毛笔画棉苗,表现棉苗棉叶的走向,很精神。靳之林从此也开始用毛笔画油画,那次下乡靳之林还画了一幅画叫《打机井》,机井架就是用毛笔表现的,效果很好。

1959年和1961年,靳之林在为《毛主席在大生产运动中》和《南泥湾》收集素材时先后两次到延安深入生活。他画的《延安老农》写生,是他个人认为最好的作品,那是他绘制的中国革命的保护者的质朴、憨实的形象。1959年创作的《毛主席在大生产运动中》,和1961年创作的《南泥湾》一起成为那个时期现实主义创作精品。

60年初,靳之林被学校派出支援边疆,1961年调入吉林省艺术专科学校。从毕业之后到文革下放劳动之前,靳之林一直从事教学和创作工作,处于创作的高产阶段。

靳之林对农民感情深厚,尤其对延安的农民,更加真诚的热爱。受“讲话”的影响,他向往像延安鲁艺的艺术家一样和老百姓同生产共生活。1967年,靳之林和其他八位画家一起,自愿要求到延安枣园落户,体验生活进行艺术创作,组成“延安文艺座谈会集体户”。没想到,在“文革”中却因此获罪,被打成“反革命”,遭到造反派的毒打和监禁。

1969年至1973年冬,靳之林是在吉林青沟五七干校度过的,但他对延安的感情始终不变,终于在1973年的冬天得偿夙愿来到延安落户,在延安地区文化馆工作,那时他已45岁。1982年任延安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1985年担任陕西省美协副主席。他在延安生活工作了13年。像这样如此迷恋一个地方的艺术家堪称少有。

靳之林落户延安后的第一课就是沿着毛主席在延安转战陕北的路线进行全程考察。他要亲自体验,中国革命是在怎样艰难地条件下取得的胜利。当年帮助过革命的老英雄们都还健在,他们对于毛主席在延安的革命生活记忆深刻,靳之林根据他们介绍的细节向延安纪念馆推荐多件毛主席指挥作战用过的物品作为藏品。靳之林的陕北之行,加深了他对于延安人的认识,有了这种认知,靳之林才能够贴近人民,发现延安的民间艺术,真诚地向延安不识字的老大娘学习剪纸艺术。他在延安的第二课是实践美术如何为延安人民服务,结合“农业学大寨”,学习户县。第三课是挖掘传统文化。靳之林从1978年开始,在延安地区开展民间剪纸普查,从此进入中国民间艺术的研究领域,靳之林从中国本原哲学的高度,进入延安人的生活,从老大娘那里拿到了“生生”和“阴阳”这两把钥匙。

在延安的13年中,他以实证考察为基础的民间文化、考古文化与历史文献古史传说三者结合相互印证的方法,进入到中国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的深层领域。

在延安工作时,靳之林曾把他对中国民间剪纸的研究和延安石窟的发现成果整理成展览在北京展出,引发了全国乃至世界对于中国民间美术的关注。1980年,法中友协艺委会主席布瓦西埃在看到“延安地区民间剪纸艺术展”后,即邀请靳之林带展览到法国展出,从此,靳之林开始向国外介绍中国民间美术的历程。他开始把中国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的研究,放眼于人类大文化的背景之中,研究人类共通的文化意识和独特的民族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靳之林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察中加入了西方文化的视角作为参照,更能够发现中国本土文化的精华所在。他认为中国农民的剪纸,不仅是民俗学意义上的新发现,对中国传统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符号有更重要的意义。他所做的中国民间文化推广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最有影响的是1987年靳之林带队在法国巴黎进行的中国民间焰火“药发傀儡”的展演。“药发傀儡”俗称架子花,是宋代火药发明后应用在节日庆祝时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几乎已失传。靳之林在全国范围找寻,最后在陕西蒲城甜水井村发现了濒临失传的“药发傀儡”传人。他请民间艺人重制傀儡,并将这场真实的展演带到法国。法国总统密特朗接见了代表团,并赠送中国书法条幅礼品(“焰火放异彩,五洲灿光华——法兰西共和国总统敬赠”)。中国民间艺术以它的奇巧和张扬的生命力赢得了文化大国的尊敬。

靳之林还把他对于中国民间文化的研究,带入了高等美术教育的课堂,在他1985年发表《我国民间艺术的造型体系》之后,中央美术学院年画连环画系主任杨先让先生邀请靳之林带领陕北剪纸高手到学校表演,由靳之林进行教学讲解。这次教学活动效果显著,受到院学术委员会的关注,直接促成了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的成立。靳之林1987年调回母校民间美术系任教,开始将工作着力的重点放在民间美术纹样的整理和总结自己对本原文化研究成果上。

为了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的民间艺术,靳之林多次和法国学者班巴诺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考察濒临失传的傩戏和辰河高腔《目连救母》。1992年,靳之林曾带傩戏团队到法国和西班牙演出。靳之林对于中国民间艺术的研究和推介,使他在1995年荣获法国功勋与敬业最高委员会颁发的“金质十字勋章”。这也是一个学习西方油画的中国人研究中国民间美术取得的最大荣誉。

靳之林的人生经历是分段式的。作为画家,他在“文革”前创作出了许多表现新中国现实主义作品。十年动乱受尽磨难没有大的创作问世。1973年底到延安之后,他画了一批反映延安和延安人的写生作品,培养了几名学生。这些作品多是写实的现实主义风格油画。1987年到1997年,靳之林主要进行民间美术的研究和教学活动,不遗余力地向世界推广中国的本原文化精华。直到1997年香港回归,靳之林的创作激情被激发,又重拾画笔。他发现自己对于这个时代的感情只有通过画笔才能抒发。他走遍陕北,画情画景,从此进入绘画创作的盛期。

靳之林至今还在关注着陕北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他的帮助下,黄河乾坤湾旁的小程村和碾畔村成立了小程民间艺术村和碾畔黄河原生态民俗文化博物馆,按照靳之林的设想,剪纸不脱离人民生活才能永葆活力。西安美术学院专门聘请靳之林先生作为本原文化研究所的所长。靳之林现在的生活就是创作有中国画意境的油画,整理自己的本原文化研究成果,以及培养博士研究生。

二、靳之林本原哲学思想来源与研究成果

靳之林关于中国民间文化的著文与专著有《中国民间艺术造型体系》、《抓髻娃娃》、《生命之树》、《绵绵瓜瓞》、《中国民艺民俗与考古文化丛书》5卷集等。

靳之林对延安地区民间剪纸的普查和挖掘,对延安石窟的发现和研究,对秦直道的考察和验证基本是同一段时间交织进行的。他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以实证考察为基础的民间文化、考古文化与古史文献三者结合相互印证。

延安的地貌特征是沟坎连接,地形复杂,有很多地方连当地人都不曾走过,石窟深藏其中,长期不被研究者所知。靳之林在延安发现石窟从北魏到近代几乎没有断代,尤其是在其他地方缺失的宋代石窟,这里反而很多。为了进一步研究,靳之林通读30卷《宋史》,找出记载的宋军和西夏屯兵和交战的地方,画出地图,“按图索骥”,找到了范仲淹主建的宋代石窟群,靳之林的发现和研究填补了中国石窟研究中的空白。该石窟群被北大考古系教授宿白先生称为“军州石窟”。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