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王春辰:当代影像也要纠偏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5-17 15:48:30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如何看中国当下的摄影与影像创作,需要隔上一段时间的观察,如果单独去看某一个展览或某一个人的展览,不觉得整体上有什么突兀感。但看得久了,你会发现另一个问题,即影像的感染力弱了,影像所具有的那种独有特征消失了,而且作为艺术家的那种眼光和魄力却少见了。

在当前的情况下,影像不能局限在一个层面上,或对影像的理解限于几个流行的样式上。比如摆拍作为一种方法,并不是简单的摆列、几个道具或加上几个行头,而是要有内容、有思考、有影像效果的摆拍。摆拍这两个字容易让人误会,以为摆放一下,镜头按下去就是作品。原来的英文是tableau,其含义更强调的是一种剧情、一种包含了故事发展的镜头演绎。甚至艺术家为了拍摄好tableau作品,要花很大的功夫去研究文本,调查某一类事件,做足了案头功夫才设计出它们的拍摄场景和框架。在此,艺术家的思想更重要,就像剧作家一样,不仅会编故事,而且抓住了人性的弱点、命运的悲剧以及语言的流畅,才能写好一场剧、上演一出戏。

国内当下有很多的此类作品,一看就知道是在模仿前几年流行的样式,把艺术家自己该有的那种生命张力给抽调了。所以,对于流行的模式化摆拍要坚决批评,而要热情地倡导那种充满思考、发现中国现场问题的、像写作悲喜剧一样的摆拍影像,即便是思辨性倾向多一些的摆拍也要得到鼓励。对于充满前卫激情和反思意识的艺术家,采取摆拍时,他们做的并不是从影像制作角度出发的,而是从他们作为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思考深度出发的。如行为摄影,其动力、其震撼力都不是摄影技术所能赋予的,而是源自这些被拍摄对象传达出来的冲击力,视觉的背后是艺术家的独立立场和思考现实的能力。所以对于这类摆拍式影像,我们要有警惕心理,我们要小心而敏锐地看到其图像背后的力量和现场的真实性,而不是镜头留下印迹的那种视觉阅读。在此的摆拍纠偏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艺术家的思想问题和生命张力问题。

目前,我们倒是需要思考一下影像的本质属性了。这个属性是影像天然具有的,但又要得到艺术的转换。这就是影像的真实性问题。这里的真实是视觉感应的一种判断,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现场感再现。大家之所以迷恋镜头和镜头下的记录,道理就在这里。但作为观念与思想传达的影像并不是简单地摄取某一镜头,如果这样,就与一般图片无异。相反,有两个层面值得艺术家思考:一是借用、利用、应用摄影手段,去捕获中国现场发生的故事、人物、情境,这应当是影像最具有的力量和特征,是绘画、雕塑等所达不到的。如对中国草根的表现,就是画上天大的尺幅,也不如一种神态、眼神在场的影像有力量。如李晓斌的《上访者》,它不是简单的纪实图片,而是一瞬间的历史,是现实被定格的真实。所以,真实性在场的影像值得大张旗鼓地去做,需要有心的艺术家去发现历史巨变中的中国、生存窘境下的中国人的面貌。除了影像最具有力量做好这些外,其他媒介如何做?艺术家能否发现这一类影像的价值,也同样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思考中国问题的立场所决定的。他们是独立的、甚至孤独的思考者,也许是被忽略者。但他们又有着艺术的机敏和良好的嗅觉,同时又绝对地称得上是有崇高道德感的人。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值得关注和实践的,是影像的思辨性和探索性。思辨是指可以用影像对现实世界的依存关系、物质结构进行哲学的、理性的分析和建构,呈现出一般视觉所不能观察与发现的视点和惊讶,最后告知人们这个世界的多样性和人的思维能力的价值。影像对世界视觉的发现永远都是迷人的,但不是猎奇照,也不是简单的放大照,而是发现世界奇妙视角的摄影,它丰富着我们的视觉能力和经验。如德国摄影家Roland Fischer的建筑影像,即是发现我们建筑构成中的几何关系,但不是结构图,而是视觉图,甚至让人惊讶的以为被拍摄对象被加工过。其实没有,而是艺术家发现了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拍摄方法,将一种我们的视觉经验所不能展现的东西呈示给我们。美国艺术家Thomas Rose则将物理空间的建筑与设计图纸结合起来,暗喻了我们的存在空间构成与人类理性的关系。这一层面的影像可以扩大艺术家发挥摄影长处的积极性和激情,如果将影像进行到底,思辨性地去发现我们这个世界的存在方式,不失为一种好事。

这里只是提到国内的一些影像倾向有纠偏的必要,但同时原有的影像手段还没有被发挥到极致。这时候的问题依然是艺术家在今天何为的问题,而不是艺术的问题。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