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专稿】独立策展人在中国的状态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4-21 09:04:21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专稿

文/夏彦国

谈起“独立策展人”这个概念,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并不陌生。尤其在艺术市场迅速火爆之后,整个艺术界的秩序被打乱了,随便举办一个展览,组织者就挂以“策展人”的名称,或者一位艺术从业者在没有具体职务时,也可以说是“独立策展人”,对此,学术界也没有给予太多关注。“策展”这个职业在市场的参与下,变得日益广泛化,随着此前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步入低谷后,“策展”的工作变得艰难起来,于是很多所谓的“策展人”开始在网络媒体、博客中撰写艺术评论文章,如今这些人已经被网友称之为“批评家”。

在当代艺术发展中,虽然东西方在很多地方没有太大差距,但是由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迅速,很多游戏规则正在重新建立。尤其是在网络的作用下,“偶像”被淡化,“话语权”已经不是少数人的权利,它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当代艺术发展的同时,也使得整个艺术界变得混乱。

对于独立策展人的定义,我认为可以笼统地分为两种:第一是西方对其的定义,即“独立策展人”是独立于任何艺术机构、不是固定为某家艺术机构服务的专业策展人。例如曾任瑞士伯尔尼美术馆馆长的哈拉德·森曼,他于1969年离开美术馆成为独立策展人,相继策划了“卡塞尔文献展”和“威尼斯双年展”等大型展览。在西方,“独立策展人”和“批评家”是分工不同的两种职业,这两种职业有时也会重合在一起。虽然中国也是这样,但是相比西方来说,中国艺术界比较保守,喜欢将独立策展人称为“批评家”,而不喜欢称之为“策展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第二是“独立策展人”有着独立的思想,可以在整个展览的策划中有决定权,这时策展人也可以有固定的工作和职务。

但是,无论是哪种“独立策展人”,都对策展人有着非常强的专业要求,要求策展人对展览主题、艺术家的选择,以及展览目的必须有独立的判断,同时要求策展人必须具备公共、教育、艺术三类知识。我曾经看到,在一次访谈中,国际著名策展人侯瀚如在谈到独立策展人时表示:“像我一样完全独立的策展人,全世界只有20多位。”他提到的数字不一定准确,但是从他的话中也反映出一个事实,我上面提到的第一种“独立策展人”的生存空间是非常小的。另外,对策展人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也有很高要求,没有较大影响力的策展人很难开展工作,从这个角度上讲,在国外,“独立策展人”也同样面临着很多困境,否则“独立策展人”在这个艺术家基数大、展览频繁的时代早已成为一项主流职业。

无论在中国,还是欧美等国家,其实大部分“独立策展人”在收入上并不“独立”,他们往往有一份固定的工作,但是由于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都很大,因此其所在的艺术机构也不会过多限制他们的展览策划,从而使得他们在展览策划上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此外,即使是完全意义上的“独立策展人”,如今他们也有自己的工作室或者策划团队,虽然他们不是供职于某一家固定的艺术机构,但是他们在展览策划上也不一定可以保持客观、独立的学术性,这个时候的独立策展人又可以分为学术的策展人和商业的策展人。

独立策展人作为职业,在中国的发展比较突然,经历了突然兴起与衰落的过程。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国的独立策展人职业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以皮力、朱其、李振华等为代表的一些专业策展人,开始借鉴西方独立策展人的方法来策划展览。“独立策展人”基本上是一个舶来概念,独立策展人在中国的产生,有着与西方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在中国,独立策展人的产生,有传统展览组织模式无法满足新时代需要的因素,有西方独立策展人制度影响的因素,也有市场经济对传统计划经济冲击的因素。

同时,当代中国艺术展览体制中的独立策展人现象,是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大环境的产物。中国的独立策展人在一开始就处于摸索阶段,需要不断探索、修正与完善。在中国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独立策展人在工作中也存在中国本土特色的经验和方式,也面临很多机遇和挑战。

其实在“独立策展人”概念传入中国前,中国的一些策展人已经开始独立策划展览,有些人已经开始在海外策划展览,例如栗宪庭、侯瀚如、费大为、黄笃、吕澎等著名艺术批评家,也开始策划一些独立展览。费大为曾经说:“我与早期的侯瀚如都属于独立策展人,也包括小汉斯,但是此后我在尤伦斯任职期间,便不能算做独立策展人,即使展览没有盈利目的,在离开尤伦斯后,我又恢复到独立策展人的身份。”由此可以看出,“独立策展人”职业并不死板,在不同环境中,身份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此外,独立策展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缩影之一。在“独立策展人”概念传入中国后,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的当代艺术还处于“后理想”状态,批评家、策展人和艺术家对于展览的态度比较纯粹,并没有太多市场因素介入。对此,我认为中国独立策展人的生存发展与市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06年左右,艺术市场呈现出异常繁荣的景象,所谓的第一批独立策展人的身份开始有所变化。在他们当中,皮力的身份变化可以说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典型代表。从独立策展人到非盈利空间负责人,再到画廊老板,皮力身份“标签”的变化基本与艺术市场的变化相一致。

此前的独立策展人,除了黄笃、冯博一、李振华等从开始到现在一直是独立策展人的身份外,大部分已经不是纯粹的独立策展人身份,或者已经转换了身份。在2006年-2008年这段艺术市场异常繁荣的时间里,艺术界出现了一些年轻策展人,他们中有些是纯粹意义上的独立策展人,有些是艺术从业者。但是,由于他们自身的影响力不够大,加之艺术市场开始出现疲态,一个或者几个展览后,很多人便销声匿迹或者变换工作了。有趣的是,一些策展人开始利用网络的“低门槛”化,在网上撰写评论性文章,将更多精力放到文章的写作上。也是在这个时候,艺术界一些年轻人对独立策展人的憧憬和美好梦想被击得粉碎。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