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艳
著名策展人的邀请
在一位艺术家的展览开幕式上,有朋友悄悄问我,明年美术馆还有档期的话,安排一个年轻艺术家的展览,准备请某某来做这个展览的策展人,我反问,为什么一定要请某策展人呢,这么年轻的一个艺术家,为什么不请一个青年策展人来策划呢,这样两者之间在作品的认知上会有一个共通感,得到的答案是——因为某策展人的名气大啊,如果请他策划的话,关注度会高。做展览,邀请策展人来策划,这本来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可是,现在很多艺术家的展览,不管是群展还是个展,都希望著名策展人来策划,这让一些原本靠展览质量出来的策展人变成了展览数量的奴隶,在当代艺术圈也慢慢引起了争议。如果从窥探人的内心来讲,请知名策划人来策划展览也许是人的本能欲望,但我们不禁要问,通过“著名” 策展人来策划一个展览,一个活动,也能让你艺术家一下子“知名”起来吗?可能这是很多艺术家在考虑自己展览时的一个意念,但是,明白人都知道,能不能让一个艺术家“知名”起来,最重要的还是要靠作品本身来说话,好的策划和方案仅仅是一个推动而已,点子型的东西逞强了一时,逞强不了一世。
请知名策展人来策划展览要分开来看:一个已经绘画语言成熟的艺术家,邀请一位知名策划人来为自己的展览策划,是因为自己的作品和这个知名策展人有着共同成长的经历,这个策划人一直比较了解这个艺术家的作品和艺术风格,如果两者在一起合作,可能会锦上添花;那一个还处在成长期的艺术家愿意重金邀请策划人,如果是作品本身不错的话,通过策划人的策划,能够引起一个人对其艺术作品关注的话,也不是一件坏事;但是,最差强人意的是,作品很差的艺术家希望借助策展人来炒作,是最让人看不起的,无非是希望能提升一下自己艺术的价值,在展览的实施过程中,引起更多圈里人的关注。策划人,其实也是“术业有专攻”,有些策划人的研究方向偏抽象绘画语言一些,有些偏图像一些,有些偏多媒体和摄影一些,但是,现在很多艺术家不管自己是做什么媒介,也不管自己是画什么的,他们希望邀请的策展人一定是在圈里威望大的,最好是有策划双年展的背景,最好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名气,比如,前一段时间,我碰见的一个艺术家,自己是画抽象的,但是非要去找一个关注图像的策划人来给自己做,因为这个策划人有策划双年展的背景,可能国际眼光好一些,但是,对艺术家的作品来说,是否是好的呢?根据我的经验和总结,策划一个艺术展览,首先是要明确找策展人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其学术主题的文化针对性在哪里?如何寻求一个学术的着眼点或切入口?策展人要通过这个展览说明、发现什么问题?它与未来艺术创作究竟会发生怎样的联系?当然这并不是说一个展览就要承载如此多的命题,但是应该由策展人在策划展览时给予考虑的问题。
著名策展人做了些什么?
一个好的展览,不是写一篇理论的文章就是一个好展览,其实要把一个展览做好,中间环节很多。酝酿展览主题,写文章,选择并邀请艺术家,联络场地与艺术家沟通作品方案,拉资金,请谏、画册的编辑方案,展览现场的布置,展后宣传等,每一项工作都很繁琐。策展人是一个类似导演的角色,除了需具备批评家的艺术敏感和判断能力外,策展人对作品在现场的把握和布置也很重要。一般认为,一个展览被传播往往通过两种宣传渠道,一个展览现场,一个是画册,在场和不在场的观众虽然观看方式不同,但都接触和参与了展览。在国外,策展人是一项非常严肃的职业;而在中国,策展人,尤其是著名策展人大多是一个展览的噱头,策展人是什么,一篇文章加一个展览开幕式的出场,这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圈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举例说,艺术机构的一些展览,展览的请柬上经常都是著名策展人某某,学术主持某某,但是,在布展的时候,作品真正到了展场,需要将作品布展的时候,我们却很难看到策展人和学术主持的身影,于是,打电话给策展人,问几时能到展厅,作品位置等您确认,得到的回答通常是,开幕式一定会到,你给某某电话吧,策划人说的某某就是学术主持,电话过去,得到的回答是你问策展人吧,更甚的是,有些策展人还会说,美术馆的空间你们比我更了解,还是你们自己决定作品的位置吧。这个时候,展览要开幕了,作为机构人员还能怎么办。
小结
虽然时至今日,在中国当代艺术的语汇里策展人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词语,但是,短短几年的时间,这个没有明确定义的词语在艺术圈完全被“神圣化”、甚至走向了其反面“滥用化”了。请策展人来策划展览,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国际上大的双年展更是策划人一手打造的结果,在此,提出此问题,不是要反对展览邀请策展人,而是对当下一些浮躁现象的反思,数量化的策划累计,著名策展人还著名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