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片《马兰花》剧照
笔者记得大约在五十多年之前,在读小学时,曾经看过儿童舞台剧《马兰花》,印象很深,至今仍然记得那个感人的故事和生动活泼的表演。多少年月过去后,听说儿童舞台剧《马兰花》,被改编成为了大型动画片,心里的喜悦是难以言表的。
还记得十年前,上影集团推出了国庆50周年的献礼片《宝莲灯》。作为中国第一部商业化的动画电影《宝莲灯》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也曾使得我作为一个忧心忡忡的中国人依稀看到了国产动漫复苏的可喜势头。可是十年后,改编自经典童话剧的国庆60周年献礼片大型动画片《马兰花》又重磅出击,宣传者和某些媒体叫嚣要与《变形金刚2》抢占暑期票房,不但未能如愿,反而票房结果却输得一塌糊涂。诚然作为一部电影作品,该影片也有些一些值得赞许的地方,但从总体上看,这部作为向国庆60大庆献礼的动画大片确实乏善可陈,不但辜负了如此经典的一个好题材和几代观众对它的期望;也伤透了笔者—作为热爱中国动漫艺术的老人的心。
痛定思痛,笔者认为这部《马兰花》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市场定位混乱
众所周知,在日本的动漫产业运作中,市场定位是非常关键的第一步。在日本,每部动画片在制作之前都要有现确定自己明确的定位,在上市之前动画作品的制片家都会先进行严密的市场调研,从而划分出严格的受众群。所以日本动漫中会针对不同的观众群体有着诸多类别,如少女漫画、少男漫画、成人漫画等等。如果说日本动漫的传播是分众型的,采取投其所好各个击破的模式;不但是其获得盈利的基础,也是日本动漫的创作方针。但是,对于中国的动漫艺术家和创作者来说,是无需这样做的。大锅饭的创作体系,就会使得中国的动漫创作所采用的便是采用一锅炖的方式;我们可以完全无视各层面观众的审美感受,搞一个一锅炖的大杂烩就行了。而《马兰花》正是这种不健全的定位体制的牺牲品——这部作品的幼稚的剧情索要面对的是低龄儿童;而由大牌歌星演唱的主题歌的流行风格却是面对大多数80,90后的青少年,而由经典舞台剧改编的目的又主要是针对早年看过这部同名舞台剧或电影的中老年人的怀旧心理的。
剧情简单
仔细推敲,就不难看出大型动画片《马兰花》在叙事模式上可以说是照搬迪斯尼,围绕着主人公的身边是一群用以调节气氛的众多的小动物。但是同迪斯尼经典系列的《阿拉丁》、《风中奇缘》等相比较,《马兰花》这部电影的剧情过于低幼,其不过是一个纯洁的爱情在加上点—算不上戏剧性冲突的,妖魔的小挫折,最后自然正义战胜邪恶。而令人更加可笑的,和荒诞不堪的是该片中的反面人物的终极目标竟然就是毁掉有魔力的马兰花进而统治不超过二十只小动物定居的马兰山。这样无论该片聘请了这多么天籁般的配音和华丽的画面都不可能改变脆弱的剧本的毛病和软弱,如果一部动画片的故事本身存在缺憾,其他任何华丽的修饰也不能创作出一部动人的电影作品的。
以前的中国动画是视爱情为毒草的,给小朋友看的东西怎么能有男欢女爱呢?十年前的《宝莲灯》中倒是有一个青春动感穿着暴露的少女“嘎妹”,观众们曾都期望着她与沉香能擦出爱情的火花来,但是看到最后俩人还是停留在仅友情的层面上。相比之下《马兰花》进步了不少,马郎和小兰之间有了纯纯的爱情,但是由于编剧的功力不足和缺乏创造性;这个爱情故事并没有发展好,也没成为一个感人的爱情佳话。编剧显然不懂得如何编写电影对白,所以《马兰花》中的对白前言不搭后语,不但缺乏活泼,生动和幽默性,反而充斥了大篇幅的说教,也许该影片重点不是描写爱情,而是虚伪的惩恶扬善的说教,要教导人们一心向善。这样,从编剧阶段开始,就奠定了《马兰花》的失败!
动漫创作技术粗糙
离开剧情,说说技术,这部动画电影可以说是技术实在不够不出彩; 为正在成长发展的中国动漫创作技术抹黑了。通过近几年的国产动画制作和为日本动画代工,中国的动画技术可以说是在飞速的发展。在3D制作上,前几年的《魔比斯环》确实玩了一把票,可惜票房惨败血本无归。这部《马兰花》整体看来有所进步,但是整体而言,实在难以满足现代观众的欣赏要求。
前面已经提出,《马兰花》本来效仿迪斯尼加入很多插科打诨的片段,但是人物动作僵硬,台词和表情根本配不上套,距大家认同的好的迪斯尼的制作水平相距甚远。就拿角色的走路来说,迪斯尼动画至少一步要画十二格,若是要表现某个细节会不厌其烦的画上更多,这样精雕细琢才能出现无数精品;而目前中国动画《马兰花》的角色走一步最多画六格,若是资金不到位、监管不严,还会偷工减料,这样粗制滥造才会出现这样的烂片。当然,小朋友们看《马兰花》时可能不会在乎这些技术的问题。但还是那句话,既然《马兰花》制片方是面向所有年龄观众的,难道满足小朋友的同时,就非得把成年观众逼得在洗手间乘凉吗?
邯郸学步:风格照抄迪斯尼
十年前,当我们看到宝莲灯的时候就感觉不能和同期的美国《花木兰》匹敌,好多元素都是生搬硬套;十年后,当我们看《马兰花》时候只感觉中国动画十年来都在原地踏步。比如主要角色马郎一出场,就犹如山寨版的“人猿泰山”。只见他抓着藤条猴子般的呼啸山林,而这显然不是一个中国式主人公的典型形象。从人物造型看也是如此,无论服饰还是发型都更为接近美国的印第安兄弟,而找不到一点影片一再强调的中国特色的影子。如果十年前观众们没有看过《花木兰》,就不会觉得《马兰花》中的小鸟等很“眼熟”;如果一年前观众们没有看过《功夫熊猫》,也不会觉得《马兰花》某个动物很像《功夫熊猫》中的熊猫……这种在风格和角色上面大量套用(或者叫抄袭)迪斯尼的作法,实在太寒观众的心。
而影片的配乐一听就是迪斯尼的风格。歌舞情节在迪斯尼的动画里已是司空见惯的事,那是人家美国的特色。但是即使是美国迪斯尼的动画中的音乐也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可是为什么中国的《马兰花》放着自己丰富的民间音乐,却偏偏要要拾人牙慧。当《马兰花》里音乐响起的时候,古代大山里面的老百姓舞动的比美国的嬉皮士还新潮,笔者仿佛进入了新奥尔良的狂欢节。
故事和技术都没跟上,配音上倒是积极向迪斯尼靠拢了,故事烂,再大的明星也挽救不了,布拉德·皮特配音的《辛巴达航海历险》就是最好的例子。何况看看这些为《马兰花》配音的明星,除了李扬有专业功底以外,黎明讲话就像温吞水,姚明普通话是不是标准还有待商榷;林志玲和陈好虽是美女,可是小朋友却不认识,她们俩的吸引力对于小朋友远不如刘纯燕阿姨来的强这样的明星“大配音” 只能引起观众席里的阵阵哄笑声。
一部十年磨一剑的献礼大片,一个中西杂交的转基因怪物,千呼万唤始出来之后将那些早年看过舞台剧或电影现在想找回童年旧梦的成年人吓得落荒而逃。《马兰花》实在有负观众的厚望,但是在我们将它批的体无完肤的同时,是否认真思考过为什么曾经辉煌过的中国动漫会沦落到邯郸学步的地步?到底是什么限制了中国动漫的振兴?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动漫体制的谬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