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红色经典”私人收藏可以补充国家收藏 策展人陈履生谈“红色经典”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1-16 00:45:40 | 文章来源: 上海证券报

莫朴 战地黄花

陈履生身为新中国美术史专家,对“革命的时代:延安以来的主题创作展”所涉及的作品作了系统的个案研究,并为展览撰写了学术专著。他对“红色经典”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及其历史发展过程,对“红色经典”的收藏价值以及当前拍卖市场的“红色经典”热,向记者谈了自己的看法。

“红色经典”拍卖已价值背离

他表示,卖场上经常使用的“红色经典”或者“红色美术”,是局限在特定时代内的“革命”意义的主题创作范围之内,更多是和“文革”时期的美术相联系。而“主题创作”既包括革命历史主题或者现实主题中表现革命性的那一类创作,还包括重大社会现实主题,比如说,抗非典、抗震救灾等等的主题创作,所以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

他认为,自从大约十年前嘉德公司第一个“新中国美术专场”出现之后,“红色经典”的拍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市场的不太关注到追捧,有着一个发展的过程。像王薇这样出于系统收藏的目的去购藏的是一个方面,而多数人还是看中了它的文化和历史价值背后的市场潜力。而“红色经典”的持续升高和王薇的追捧是有一定关联的,如果没有像这样的收藏家对其葆有独特的爱好,这个市场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形成一个不断的高潮。他强调,近两年来这类作品价格的飙升,已经出现了异常的现象,因为超高的价格已经和它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相违背,更重要的是由于这种红色经典作品拍卖价格的持续高涨,一些画家去临摹过去的作品,这种重新绘制现象的出现,使得这类作品在拍卖市场上出现了异动,尤其还存在着一些真伪的问题。

“红色经典”要关注两种作品

他对“红色经典”的艺术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这些作品都表现了与特定时代相关联的社会政治文化的背景,是一个时期一代人认识历史和现实的重要的图像资料,比如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由于早期的革命历史缺少图像资料的印证,那么,艺术家根据相关的历史记录来进行创作,则成了反映这段历史的重要的图像资料。艺术家通过体验生活、走访革命圣地、走访当事人等等,以艺术的方式还原历史,还凝聚了当代人的文化创造,它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至于政治因素的影响,他认为应该区别来看待,比如延安时期的主题创作,它密切配合了当时的抗日这样宏大的社会主题,对于推动社会前进,影响抗日进程,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新中国成立后的作品,也应该尊重这一代艺术家的辛勤劳动以及艺术上的独特创造,他们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的方式以独有的艺术语言来表现时代主题,即使在 “文革”时期在全国美展中仍然出现了一些在今天看来都是比较优秀的作品,比如汤小铭表现鲁迅的《永不休战》等。而当代人对于这些历史作品的借鉴或者对于它的一些局部的运用,则表现出了这些主题创作仍具有当代性。

他指出,这次展出的作品,有一部分是当时最有影响的代表作,比如像戴泽的《和平签名》,沈加蔚《为伟大祖国站岗》以及陈逸飞的《踱步》,它们都是与之相关的那个时期的代表作;另一部分则是“代表性艺术家的重要红色经典(主题创作)作品”,这些画家在美术史上有各自的地位,其一生中可能有很多重要的作品,可是,主题创作是它们的重中之重,是代表性的作品。这两类型的作品在当下都具有比较高的收藏价值。他认为基于美术史的研究,当时最有影响的代表作无疑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他们在美术史上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

私人收藏意义重大

他表示,当前对于主题创作做历史的、系统的、理论的研究,时机已经成熟。随着市场的兴起,各个历史时期之内的重要主题创作,已经逐渐呈现在公众面前,已经流向社会,我们有可能利用更多的资料去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而曾经为这些作品付出心血的一代艺术家,虽然有许多已经离开了人世,但绝大多数还健在,他们对于这些作品的回忆也脱离了往日的忌讳,有可能去真实叙述当时的心态和创作的过程,这就使得我们有可能去接近一个真实的历史。从这个观点看,展览所披露的私人藏品与国家的美术馆的收藏是一种互补的关系。

作为研究新中国美术史的学者,陈履生表示,当他第一次看到王薇收藏的图片时,给他的印象就是一部完整的自延安以来的美术史。虽然这些作品中缺少像《开国大典》这样最具代表性和唯一性的作品,因为毕竟这是一个私人收藏,在重点作品方面它很难和国家的收藏相比,但是,这一系统收藏对于国家收藏的补充,其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在“文革”结束之后,国家的美术馆、博物馆相继清理了一批“文革”时期的作品,包括《毛主席去安源》,包括王薇收藏的沈加蔚的《为伟大祖国站岗》,都是国家的美术馆、博物馆退还给作者的,后来流落到民间,她的收藏无疑弥补了国家收藏的不足。

他还透露,到明年她的艺术博物馆就会在上海落成。作为一个私人的艺术博物馆也许会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博物馆,因为她的收藏有很多的系列,包括古代美术、当代艺术等方面。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