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革命的时代:延安以来的主题创作展”总策展人陈履生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 片长: 00:06:38 | 上传: 2009-11-11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60周年,展现60年来美术创作的成果以及美术史风貌,研究60年来的美术创作以及美术创作的发展问题,由上海美术馆特举办的“革命的时代:延安以来的主题创作展”专题展,将于2009年11月18日在上海美术馆开幕,展览至11月29日。本展览以个案研究为特点,反映新中国美术创作的源流与发展,反映这一段特殊时期内的绘画主题与主题绘画给于20世纪中后期中国美术创作和发展的影响。

为此,艺术中国专访本次展览总策展人、中国美术馆学术一部主任陈履生先生——

艺术中国:(以下简称“艺”)此次展览分为服务于时代(1937-1977)和变革于时代(1978-2003)两个部分,这个结构是如何划分的,为什么选择1978年作为一个分界点?

    陈履生:(以下简称“陈”)这个展览的结构主要是根据展厅的安排,因为上海美术馆的展厅是由中央部分向两侧延伸,实际上是两个展厅加上中间的过道,所以这个展览只能分成两个部分,这是第一个考虑;第二个考虑就是从美术史的分期来说,我们有很多种分法,但是最简单的分法就是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1949到1978,第二个部分是1978到2009,这两个部分实际上就是改革开放之前和改革开放之后,以改革开放作为一个历史的起点。毫无疑问,这个历史的分期,它牵扯到我们社会发展的很多方面,通常来说“文革前”与“文革后”,包括“文革后”,我在我的著作里面提到过“后文革”时代,虽然“文革”结束了,但是保留了“文革”期间的很多的做法,包括思想观念。所以我们很难把它排除在“文革”之外。但是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生活的新的变化,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所以我们把(这个分界点)放在1978年,我想可能更符合社会政治发展史的一般的常识,更符合艺术发展史的一个基本的状况。

    艺:“红色经典”成为最近几年学术研究和艺术市场的一个潮流,您认为它在社会文化中占有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陈:至于说“红色经典”作品、“革命主题”作品在当代的作用和意义、影响,我想它更多是基于美术发展史的一个基本的状况,因为就美术发展来讲,它虽然是社会生活的反应,虽然这些图像都生动记录了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每一个进程,但更多的它作为一个历史的呈现,历史的记录,通过这些图像,能够了解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基本的状况。因为我们把这个展览为什么没有定为新中国美术60年的展览,或者没有定位为新中国美术以来的主题创作展,而谈到延安以来?因为新中国美术的传统,是基于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的一次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讲话,这次讲话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也决定了整个文艺发展的方向,讲话之后一大批文艺工作者深入到抗战的前线,深入到解放区的一些社会生活中去,使民国以来的美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样的一种反映生活,服务于社会现实的革命文艺的传统,对新中国美术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我们把延安以来的传统做了一个系统的梳理,这也就是使得我们能够完整的呈现新中国美术发展的核心的一些问题。当然这种历史性的意义、影响,正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基本的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我们今天用这种美术史的眼光来看待这些艺术作品,除了艺术的审美的功能之外,我们还能看到艺术的教化功能、还能看到它在社会各个历史阶段宣传的功能,服务于社会现实的功能等等,当然与之相关的问题有很多,它几乎反映了社会生活、政治的方方面面,所以它是一部完整的延安以来的社会政治和艺术生活的完整的一部历史。

    艺:举办这个展览的意义是什么?

    陈:这个历史是我们解读文本的一个重要的图像参照,因为图像的生动的、形象性的记录,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文字的一种描述,这种艺术家的加工对于主题的理解,主题的表现,也正是我所说的艺术的智慧所表达出来的一种独特的创造,这是二十世纪中期以来一代艺术家的一种记述时代的创造。所以我们今天以这种美术史的眼光来看待这些作品的时候,我们就能够发现它特殊的历史的价值和意义。虽然历史不可重复,历史也难以回到过去,但我们可以用历史的眼光来解读这些作品,来看待这些作品曾经有过的社会功能,挖掘它的社会、历史的价值,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尽管这些作品中有一部分可能反映出是历史的伤痕,但是我们从这些历史伤痕中你仍然能总结出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些规律性的问题,从中吸取一些文化发展的教训。虽然政治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是与一个历史相关的这些历史图像,正以一种独特的价值,成为我们今天的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

本次展览展出作品:

《向井冈山进军》  作者:招炽挺、赵淑钦、王孝柏

《江河大地的春天》  作者:靳尚谊

相关视频
五年来写实画派不断增长壮大——艺术中国专访油画院院长杨飞云
 如何判断一项设计的成功与否——访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设计学院院长丹·博雅斯基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好友分享 添加收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