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通伟
长期以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种结论性的话语经常出现在某某重大活动受到海内外友人的一致称赞的前后作为点睛之笔。可是,民族性是否等同于世界性,民族性如何才能放大成为世界性,民族文化是否真的是最适宜走向世界、代表中国形象的呢?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截取了鲁迅先生在民族现代性问题时的论证,于是乎近百年来,被各界引以为圭臬,纷纷以这句话为护身符,论证民族文化的合法性。民族文化的保存、传承是有极大意义的,但是这个意义并不在于其中具有多少的世界性。在各种等级的“文化遗产”排着队准备进入国际视野的时候,我们真的要反思一下,民族性和世界性是否统一,民族性和世界性可以在哪些方面统一呢?
以当下的视角来看,民族文化当中具有超越具象形态、具体内容;具有现代性和前瞻性的才是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所以,要成为“世界的”,“民族的”首先要具备超越性、现代性和未来性三大特征。
世界性文化的超越性
我国的民族文化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思想与世界其他民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甚至就是一个道理两种说法。比如我国传统道德中崇尚的爱国爱民、孝顺友爱、和谐贵生、与人为善、仁者爱人等思想在现代社会同样被国人普遍接受,并且也存在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当中,得到世界的理解。这就是在全球一体化的大潮中,各地区的民族文化多样共生的根基。而反过来说,太具有民族特征和传统特征,并且缺乏和世界对接的语言的民族文化,就很难实现世界性的美好愿景。
如果说2008年大热的《功夫熊猫》只是在用中国的形象在讲美国的草根人物胜利的故事的话,那么1998年的《花木兰》可是用一个中国的传统故事在传递世界普适的孝顺、善良、勇敢、爱等核心思想。所以《花木兰》在某种意义上更代表了超越性和现代性的民族文化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共鸣。
而2007年,赵本山领军的二人转演出团体在美国遭遇了滑铁卢,这说明二人转缺乏与世界对接的现代性话语。二人转中以肥胖、精神病患者、残疾人作为搞笑对象,是缺乏现代人文精神的表现。更重要的是,二人转作为东北独有的曲艺品种,是以风趣幽默的语言为艺术呈现的主要载体,内容极具中国北方乡土气息而缺乏普遍性,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尚且无法普遍推广,在异国他乡肯定难以得到共鸣。因此,二人转初次走出国门可谓出师不利,但是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赵本山带领小沈阳献艺告别晚宴,可见官方对于推广二人转文化的许可态度,但这种推广将来能否摆脱行政补贴、实现成功的市场化运营,恐怕还要赵本山不断革新二人转内容、继续寻找对世界对接的途径。
世界性文化的现代性
我国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广泛存在于中华大地的各种艺术形式更是灿若星辰,经过各民族人民群众的不断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各有特色的艺术传统。这些艺术形式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智慧与个性,是我国艺术宝库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相当一部分的传统艺术的经典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旧文化、旧道德,甚至与现今社会格格不入的内容。不可否认,这些作品也许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或许经过历代名家打磨,已经超越了其本身的故事、背景、思想感情,但是作为大众传播的内容,作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的载体,这些经典就难以胜任了。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中国戏剧千百年来发展的顶峰。建国以来,我国多次将京剧送出国门,由顶尖艺术家演出《白蛇传》《闹天宫》等经典剧目。在某种程度上,经过了几十年的推广,京剧的脸谱和长城一样,已然成为了中国的一张名片。然而,这些剧目的故事和人物无法反映现在的中国国情,也无法反映中国国民的精神状态。我们固然为本民族结出了绚烂的京剧之花而骄傲,但更应该考虑京剧能向世界展示什么。京剧服装精美,唱腔精巧,唱念做打舞无不具有醇厚的中国韵味,但毫不客气的讲,京剧缺乏现代科技手段和人文精神,我们是在展示旧中国、旧文化孕育的精美的旧戏剧。除此之外,京剧还缺乏世界性的语言。京剧是抽象的、虚拟的艺术,她用身段、唱词来突破舞台的局限性,而身段的提炼和唱词的写作完全是植根于中国经验和中国叙事。美的事物固然是相通的,但这种相通应该植根于超越东西方文化的隔阂、符合全人类欣赏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