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远离传统的状况,方增先认为:中国画出问题,根源是画家缺乏敬畏心——
金秋时节,方增先先生因为即将在浙江美术馆的个展来到杭州,约了几位师友到他下榻的梅家坞梅竺度假村小聚,聚会上大家聊的都是一些画画的事情。其中,方增先先生谈起他参与今年的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区作品的评选,感慨良多。他说,这几年他基本是呆在家里,对外交往很少,对当前全国中国画的发展现状不太了解,此次参加评选,才发现中国画创作的方向在几年时间里全变了,意笔越来越少,入选的500多幅画,写意只看到四五张,整个展览,一笔笔画出来的基本上没有,完全离开了中国画基本的“写”的语言要求。他说,写意总归要用笔画出来,现在不是传统中国画的弱化问题了,而是离中国画的距离很远的问题了。还有,入选的好多所谓的工笔也不是工笔意义上的工笔,而是磨出来的。工笔画应该是很讲究线跟线之间的分割,讲究概括的写,现在的这些工笔不是笔法、墨法的结合,是描、是磨,是靠时间磨蹭出来的。作品呈现出作者对表现对象的气质、要表达内容没有真正了解,造型的能力也很不够。评选时,大家反映美人画得太多了,看起来就是把一张照片放大到真人大小,然后靠时间慢慢磨出来,外形、轮廓画得漂亮,但没有内涵,审美上是浅薄的。看到全国这样的情况,他说,忽然觉得全身发凉。
他说,如果中国画不要传统,另搞一套,这条路其实很难走的。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普遍尚新,评委们在评审时,也希望评出来的东西有点变化,出发点是好的,但集中到一个方向上,就有些偏了,往往创作手法上新鲜一点、内容完整一点的中庸作品反而入选甚至获奖。现在是我们应该沉静下来,思考如何对待西方的东西了,思考如何对待传统笔墨型作品的时候了。他认为,中国画今后的发展,还是要回到自己的路上、自己的立场,回到中国画本身的理念上来探讨。他认为,中国画的创作、发展要跟中国的环境、现实、文化、历史相结合。现实要求当下的中国画适当吸收西方的一些元素,因此,一个艺术家多一些尝试也是必要的,需要东看西看、东问西问、东试西试、东创西创,这个过程是需要的。但既然是画中国国画,就要符合中国画基本的语言要求,不能把传统全丢了,自己另起炉灶去追求纯粹的创造,希望用新的语言来代替传统,新的不一定就是好的,没有积累的创造,艺术高度是谈不上的,更不可能奢谈这是艺术的发展。
艺术贵在发展,但根本在于传承。文化艺术是要靠一代代积累的,比如书法,不通过临摹,要想写好,好比天方夜谭。艺术没有传统作为参照,就不知道高度在哪里。方增先先生认为,现在尚新是个很大的气候,一下子消失掉也不可能,但他希望这种状态有所改变,他认为这也是当代中国画家应当承担的社会职责。他说,做任何事情要有敬畏心,艺术家更要有敬畏心,现在中国画创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其根源是因为艺术家缺乏敬畏心,所以才敢胡来乱搞。他说,一个好的艺术家,必须要贴近时代、关注民生、尊崇自然,要以高水准而且多样化的艺术作品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搞艺术光靠聪明不行的,何况现在有些人是在耍小聪明,目的是获奖,这是走了偏道。艺术需要的是一种很自然的、发自内心追求的东西,不真诚的作品,即使获奖,生命力也是不会长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