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当代艺术不能太“中国足球”了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0-10 17:48:49 | 文章来源: 艺术国际

不能太中国足球运动员了

更值得的一提的是,造成这样一种罕见的集体视觉麻木症,正是基于对当代艺术的片面理解以及畸形操作。当年眩晕的价格上涨,将当代艺术当成“韩流”开发,让中国当代艺术像夜店那样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麻木景象:

艺术家恨不能连夜雇佣枪手生产出超级女声般的畅销产品;

画廊经营主早已炼就看人下菜恨不能吞下当红画家死推几种符号;

批评家恨不能把商业批评彻底进行到像美国流行乐新偶像Lady Gaga不穿裤子;

艺术区开发商恨不能把艺术家粘牢圈死……

诸如此类,让人们感觉到但凡和当代艺术沾点边潮流得要命幸福得要死,可是90%艺术家的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而代表中国当代艺术创造力的原创力量像熊猫那样依然稀有依然需要喊标语口号那样无休止的喊下去……

市场虽然是硬道理,但是当代艺术在中国似乎更需要一场更具创造力的视觉新革命——况且中国艺术市场也将面临类似中国经济模式的变化,从“外需主导型”转变为“内需主导型”,从“出口导向型”转为“消费导向型”,在这样的需求转化面前,艺术操作商们还好意思挟持艺术家们继续生产那些充满中国表面符号的“商品”?中国商人应该不会那么不理性吧。毕竟从当年的以西方为标准的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段路,正是现在中国当代艺术所需要经历的事情,如何完成中国当代艺术自我视觉形式的形成,将是一段摆在这个圈内的共同课题。

艺术是拿来解放与唤醒个性的,咋到了后期就成了抹去人性的工作室制造,成为市场既得利益的妥协者?中国人虽然有无利不起早的习惯,但是对于艺术家还不至于完全沦落到这种现实的地步吧?艺术还要不要讨论未来,还要不要超越现实的障碍,还有艺术的想象力,艺术的精神呢?

中国艺术家你也不能太中国足球运动员了吧?中国足球运动员那几脚臭脚水平还不够名扬海外吗?在球场上最没有创造力的恐怕就是他们了——这是外界对他们最统一的形象LOGO,难道中国艺术家要成为下一个足球运动员?

中国的当代艺术所处的一个足可以让艺术家以及艺术家的捆绑体们诸如批评家,画廊,媒体们自己天天产生噩梦的“现实”,它仍然是一个十足的封闭系统,本来是不应该根本不用解释的——再多说一句吧:当代艺术是不断尝新,发展,探索、突破和无止境超越的超级动态过程,却被很高调的当成了无信号的死区,这样人工自我约束的现状,艺术的创造力何以能够得到释放?

中国当代艺术能否在自身创造力的方程式得到独特性的常数,这完全取决于对现有生成系统的怀疑以及重建,很难想象目前这样一种大家都不认账又不否定的秩序中,可以建立更好的可能,或者还能走得更远一点?

市场真的和艺术家个体创作没有多大关系,有关系的是艺术家创造力是否旺盛,是否具备最前沿的实验精神以及怀疑事物的坚硬态度。本身当代艺术当中所有的悖离都是有价值的,到了中国艺术家这里却成了所有的暧昧都是可以不负责的。这就是非常虚假的现实,以及需要处理的社会现实,谁能够超越吗?

本来毫无才华的陆川导演《南京!南京!》之后,却还有人在此基础上迫切地模仿推出同名艺术大片《群落!群落!》,这样的现实现状,谁又能超越呢?

换句话理解,艺术家群落化生存不等同于数字化生存,据互联网专家称数字世界解放了“真正的我”,而艺术家群落化生存则更多是封闭自我,却貌似寻找安全的自我安慰。这最多是艺术产业的生存,而不能代表当代艺术的未来。

不知道中国当代艺术的各大名导们,是不是要像冯小刚那样成就华谊兄弟上市公司成为利益者股东,还是继续有心致力于电影艺术创作本身?就像时下批评家策展人华丽的大合唱于艺术区产业开发之时,还能为解放艺术创造力而分神且摇滚异调吗?

冯小刚最大的现实恐怕还在于搞定徐帆,就像贾章柯搞定赵涛,陆川搞定秦岚,以及张艺谋曾经搞定过巩俐,也许这才是这个娱乐行业的最大现实。

围绕着艺术圈的超级现实又该是怎样的一番火热情形呢?要超越这些现实之后,本来是创造力匮乏的当代艺术,又将是怎么样继续匮乏下去呢?

实话实说模式的失败

以下这些都不是故意开玩笑,真的是事实,现在很多画面你都看不下去:艺术家你不能太温州商人了吧,搞得都是LV的秀水街翻版;批评家们你也不能太CXTV了吧,整得艺术家情绪始终不稳定,老想从你们那里得到评判的标准,可是你们实话实说了吗?况且即便实话实说了,但是这个栏目从忧郁症者老崔到“后娘不疼”的和晶已经“实话”了14年,最近也被停播了。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如果说了14年的实话都没有进步和新意,那么这样实话有什么功效呢,还不如停播,腾出时间成就其他可能会带来新意的栏目?说实话也需要有创造性的,批评同样也是需要创造性的批评才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批评价值。换句话理解,不是说你有艺术家了就有好作品了,你有批评家了就好的批评。

这样算笔帐吧,即从中国一个年富力强的批评家身上Google一下,能搜索出其评论了多少数量的艺术家,又进行了多少艺术品,以及多少现象,多少学术方面的评论与研究了呢,又再搜搜又多少篇能够不重复自己的批评呢?如果没有独立性而成为商业一环的批评声音还不如没有的好吧——缺少创造性的艺术评论,那么无疑类似于实话实说模式失败的直接翻版吧,事实上是今天的批评遇到的境遇堪比实话实说?

策展人也不能太制造符号概念与疯狂的利益链上的小群体化,搞得人心惶惶,不入你的眼,就不是好作品了?凭什么啊,难道比地产开发商还潘石屹还冯伦?画廊的老板们你们也不能太死心眼了,搞得艺术作品依赖风格和个性的出没你都没主意了,整得艺术家单相思天天想着什么时候能够在798做个展览——你得告诉他们这不是成功的通道,这是商业之路,拜托了,你们让艺术家清醒清醒,别因为卖东西了,就可以不守商道了,你们真该学习学习2006年中国商界流行的长尾理论,别老专注那个“头部”。

创造力不是单方面的工作,而是整个链条上各个环节都需要加入进来,形成一种新的风尚,而不是继续沉溺在“中国制造”的既得利益里。当代艺术这几年背上沉重的包袱,就是因为利益的问题让各方失去了创造的动力——人人都希望简单的付出,得到最大的经济效应,这是当代艺术创造的精神吗?

当代艺术还没有完成,还有许多可能性,但是我们面临的当代艺术环境系统似乎已经急不可待的认定了当代艺术的标准与价值,当然这种行为也是俗不可耐的,还非常令人讨厌。当代艺术的开放性与边界难道就是几个成功潮流可以概括的,何况现在还不能完全界定中国当代艺术的所谓成功?请给当代艺术留一些可能性的出口吧,全球化的世界很丰富,以及网络化的全球当代艺术带来更多的变化与可能,别先都着急堵住。

关于当代艺术,是要它的未来还是要它现在进入所谓商业的一面,何况除了一些典型符号代表们的市场做得不错之外,更多的艺术家并不是很有市场,那么为什么还要拙劣模仿,进入到一个死循环?显然,中国的当代艺术未来不可能只是现在这样的模式,那还有什么值得顾忌的,去找到充满无限可能的当代艺术——这是中国艺术家现在应该具备的工作态度与探索精神。不能单靠策展人和批评家来先做这个解放工作,当然他们的义务里有这一条,更重要的是可能性在艺术家这里,这就是中国艺术家需要克服的心理障碍,而不是成功艺术家带来的影响力。艺术家也该改改你们的德性了,没有创造力别再出来混了,丢人小事,出来吓人就是你的不对了。

当社会所有的动力部分都在向着“原创和创造力”喊话的时候,你们还好意思,为了那点小肚鸡肠掐着脑门画些一无是从的烂画,你们当年的理想和勇气都去哪里了?你们就那么相信批评家吗,你们就那么相信艺术史吗?你们就那么相信市场吗,你们就那么相信艺术的成功模式?都统统的是赵本山和葛优似的扯淡,现实这么矛盾,艺术家还那么不清醒,真是不好意思跟人家说中国的艺术家很没创造力,这哪是没创造力,是不知道创造力啊——以上这段算是气话,建议可以不看。

一个艺术家如果不能正确的坚持自己,那么就等于把自己的自信当做前段时期的美元使,越使用越贬值。如今艺术家的身份有些混乱,就像夜店的女郎,一方面都想靠青春吃饭,醉生梦死,另一方面又想伴个大款作个长期打算,怎么可能呢?很多艺术家还在干等所谓的“奇迹”,但是在奇迹还没来到之前,赶紧听从自己心里的呼唤做些忠实自己的艺术吧,别老打听江湖的事了,不外乎那套打打杀杀吗,看看电视剧《武林外传》或者《无间道》就好了。

还有值得提醒的是,中国的当代艺术好象迎来了自己生长潜能的极限值,这是非正常的。中国艺术界整体气氛还集中在讨论“现成品”的当代艺术,也就是我们这几年在反复重复被认为是荣誉出品的当代艺术产品,而不是把中国的当代艺术往更深入方向讨论——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

30年后“中国制造”的烦恼

现在的情形类似于“围猎”活动,把一块地方一个区域比如宋庄围起来然后试图告诉人们这里生产出来的东西就是“当代艺术”——谁知道呢,但是谁不知道这不等于当代艺术呢?中国当代艺术最流行的圈地盖房子运动,难道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特色当代艺术过程的一道必需程序吗?

最具社会现实颠覆性的实验精神最后被全民山寨成商业实用物质,难道还要有理由告诉大家这就是当代艺术的全部成果吗——可是最新的在哪里,而艺术家去探索,批评家去探讨,画廊老板去助推了吗?

谁都在定义当代艺术,谁都无法也没有权力定义未来的当代艺术。关于定义,中国当代艺术显得无比的廉价和本质上的仓促,比如一个策展人做一个展览可以定义,一个批评家写几篇文章可以定义,一个博览会可以定义,一个双年展可以定义,一次研讨会可以定义,一个画廊空间可以定义,一个收藏家购买一张作品可以定义,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可以定义,可是被定义的当代艺术注定是平庸的……

在这样一个信息跨界的时代,没有人知道信息的构成是从哪个渠道得到又是从哪里冒出来,又会变化到哪里去怎么样生成,而艺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可能性,并且体现创造力,这是每个有时代精神的并有创造力的艺术家所需要面临的课题。

今天,面临着如此丰富,差异性以及可能性巨大的现实,有什么理由让当代艺术因为市场交易的力量而成为一个静态的名词呢?拍卖场闪亮的那一锤,难道就要跟风轻易改变它的发展性状,难道当代艺术现阶段的生存造就了一个见风使舵的群体?这也实在是脆弱了吧。毕竟30年前艺术家面临的现实环境可能只有一个选择,但是30年后的今天却面临了是如何选择?

30年之后盛名之下的中国当代艺术终于迎来了自己成长的烦恼,就像反映国际超模真实人生经历的印度版《穿PRADA的恶魔》的Meghna那样“连自己最后都丢失”所带来几乎难以支撑下去的烦恼,也如同中国当代艺术在“中国制造”短暂绚丽之后带来的困境……

当然,如果像美国版的《穿PRADA的恶魔》那个依靠个性进阶成为时尚魔头马琳达的第一助手的安迪丽雅最后毅然选择离开时尚名利场,可能是一种最好的选择的方式。可是,在这样一个异化的当代艺术戏剧舞台上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像安迪丽雅的彻底解脱——更多的是像影片马琳达的另一个助手艾米莉在伪装中将现状进行下去,这等同于艺术界再真实不过的现实。

这也正是中国当代艺术自身发展面临着新的也是当头的问题,不同的是这次难以回避,正如电影《猜火车》里不断强调的,“世界在变,音乐在变”,当然走到了一个需要辨清路途方向的分叉口上的当代艺术也一定在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