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是谁扼杀了准艺术家的创造力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7-31 14:23:31 | 文章来源: 北京文艺网专稿

问:央美比较重视技法的研究,没有问题;问题是中国的高等艺术院校不能仅仅是培养技师,央美对当代艺术中那些符号化的作品不是很感兴趣,是不是他们在排斥艺术实验性的同时,也在排斥自己,让自己包括学生的思想牢牢地禁锢在一个僵化的教学模式里?央美的油画整体感觉象习作,因为象习作,所以大家自然的去看技法了。一幅作品的价值取决于作者对社会的思考,取决于艺术语言和艺术样式的实验性、探索性。央美的油画有些似乎和现实有关,但是浅表和没有深度的,更多的是一些对现实麻木触及和传统的绘画表现。

答:我个人觉得,不是央美学生排斥实验性,是央美学生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思维的开发性不够,另外央美因为重视技法研究,所以在毕业作业中势必会把重点放到技法上,否则就是不合格的。至于学生毕业后创作什么,是另外一回事。就像我刚才说的,这是个时间问题,也是艺术家个人问题。您说的也对,央美学生本来应该是有激情的,但是就我在美院期间看到的是,大部分是比较传统的,缺少对艺术的热情的。这是体制所致,多了“暮气”,少了“朝气”。

撇开我们讨论的事物的背景,仅就事来说,“整体感觉像习作”,这没有错的。因为美院教学重点是技法的研究,其次才是对生活的“描绘”。这点我觉得您说的结论是对的,这是很多人都同意的。您所谈的实验性和探索性,和没有深度也是对的。这是美院的事实,但是既然您已经承认美院重视技法了,就不应该揪着这个问题去谈了。我想不是麻木,我的看法是,答案有两个,1,美院教学必需,学生需要按照教学内容去做,这是教育体制和教育制度的问题。2,央美学生缺少对当代艺术的激情,缺少对当代艺术的认知,这并不能说央美学生不关注现实。他们关注的现实还没有达到一个艺术家需要的高度,这当然也可以说是缺乏思想的表现。

问:我所有说的“关注现实”是对社会深层次的关注,不是因为要创作才去关注,如此那只能是表面显现。其实川美学生作品也缺乏这点,在图示语言、当代时髦符号、绘画技术等运用得很娴熟,但还是少了对我们这个现实的人文关怀。

答:恩,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这是中国学院教育的空白点。中国大学教育毁害了一代人。对艺术院校来说,每个美院的学生,知识和思想之狭隘很严重。客观来说,地方院校比较活跃,这是生活现实,央美的学生应该摆脱背靠的美院,这需要几年的时间,随着央美这几年的就业率持续下降,和艺术家持续感到痛苦而离开纯艺术行业,这或许会引起有些权力者的重视。央美的学生教育方式改变后,学生的思想才能有所改变。之前的精英教育已经没有了,不能再做这个梦了。

问:依我个人的看法,央美的油画作品有很多都是将照片拍摄的人物及场景用油画的形式再现,但在再现的过程中又将虚实处理得很到位。比如在超市购物,在图书馆,颓坐在墙角的男人等。而川美的作品以幻境、或者是变形夸张的作品居多。

不知道您对这两个学校的创作题材有什么看法?

答:你好,我觉得你说了一半,川美的艺术家也是用照片的,只是用照片的方式不同,央美重视再现,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技法成熟,而川美重视“心里感受”,这也是两个美院的不同。央美的学生太老实,不懂得变通。川美的学生比较务实,知道什么才能看起来更“艺术”。艺术表达需要加入自己的想象。你不看到很多评论说,“某某人用一种什么效果,加入了自己的思考”,但是这“这思考”是什么不得而知。央美的教学从美术史到造型艺术,都是20世纪初期艺术的教学,对观念艺术部分的认识是缺失的,虽然有了“实验艺术系”的存在,但是过于“超前”和“保守”,也很难在当代艺术界立足,超前指的是理论太多,保守是指吕胜中的个人意识太强,对学生的教育比较“严格”。

以上是我对论坛上的几个问题的整理,大多问题应该是川美的同学对中央美院的毕业展的疑问,这里多少带有一些批评的意味。05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迅猛发展,艺术界对美院毕业的准艺术家的争夺异常热烈,不管从策展人,还是收藏家,再加上艺术媒体的宣传,让美院的学生感觉到摇篮的温暖,但是我想美院学生必须有个清醒的认识,优秀的艺术家是少数,做艺术是一辈子的事情,对物质过早的渴望往往会损失掉年轻的日子,这也会导致创造力的丧失。

体制也罢,艺术市场的不规范也罢,都离不开艺术家自身的判断,是谁让这些美院的准艺术家缺少了创造力,是多方面的原因,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做”是准艺术家必须严肃思考的问题。

   上一页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