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声音

专访今日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民营美术馆在中国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6-05 10:52:09 | 文章来源: 搜狐文化

主持人:各位搜狐网友大家好,这里是搜狐文化客厅访谈间,欢迎各位到来。我们今天请到的两位嘉宾跟我们一起聊民营美术馆在国内的发展,先介绍一下我身边的嘉宾,我身边的是今日美术馆的馆长张子康先生,另外一位是今日美术馆的罗怡女士,欢迎二位的到来。

最近今日美术馆出了一本书专门给美术馆做介绍,就叫做《美术馆》,我们聊聊这本书。为什么要做这样一本书以及做出来奉献给哪些读者,希望大家看到什么样的情况?

美术馆到底是怎么回事?

张子康:实际上《美术馆》这本书真正的读者是比较多层面的,因为中国美术馆的现状尤其是民营美术馆刚刚开始。很多人对于美术馆的了解有很多错位,原来我自己也是这样的,刚进入美术馆的时候,对美术馆的了解也是比较浅层面的了解。这个书通过我们的合作一起做这本书,最主要想告诉做民营美术馆的还有一些想了解美术馆想进入美术馆的人,告诉他们美术馆到底是怎么回事。还有包括政府怎么去支持,更多为社会做一些事情怎么去做,我想可能都会涉及到。

主持人:正如刚才所说,美术馆特别是民营美术馆在中国还是一个新事物,据我所知上世纪90年代开始纷纷在各地涌现出一批美术馆,这当中比较有意思的是很多美术馆是由原来经营房地产或者做生意比较成功的商人开始着手来做。大家比较好奇,为什么成功的企业家会着手做美术馆,这批美术馆热是怎么兴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动因?

张子康:最主要还是大的艺术市场繁荣这样的背景。中国经济发展好了之后,大家可能关注的不再只是普通的日用品,而更多关注艺术品,对文化的了解,对收藏这方面都有了不同的要求。房地产商有了钱有了车有了房子,关注一些文化的事情。本身这个企业如果要发展好的话不关注文化,用文化注入一个企业更多的含量,这个企业的发展也会受影响。很多房地产企业出于各种原因,比如出于个人理想,原来有这个爱好或者原来学美术的,或者对某种艺术的追求做美术馆。还有人为了赚钱,都说艺术市场好了,开美术馆搞画廊,对于房地产商对于以后的文化产业能找机会挣更多的钱。很多原因,在2002年以前成立的美术馆只留下来今日美术馆,其它美术馆都相应倒闭了。他们对于美术馆不是很了解,不知道美术馆是怎么回事,美术馆出于这种理想可能会实现,但是现实当中出了很多问题。

主持人:今日美术馆生存得比较好,运营到现在有它非常独特的发展面貌,二位觉得这当中今日美术馆生存的智慧是什么?为什么能够在众多的民营美术馆当中脱颖而出?

张子康:既然做美术馆,得了解美术馆到底是怎么回事,得了解美术馆是什么。实际上美术馆从发展上来讲,最早的时候馆藏立馆、收藏立馆,后来产生社会化的概念。对美术馆不了解的话,就做不好一个美术馆。原来很多新成立的民营美术馆对于美术馆的基本概念也不是特别了解,联合国对于美术馆是有定位的,非营利性、文化建造的长远性、建造文化社会化的功能,这些可能大家不是特别了解。因为美术馆本身是一个社会行为,我个体行为做一个美术馆放在家里看跟社会不发生效应,这个不是概念上的美术馆。你既然做美术馆是社会行为,必须跟整个社会连接,跟社会连接做成美术馆的模式得想成做成社会化的才能发展出来。如果出于个人理想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完全是个人理想化的东西,这样做美术馆肯定是有问题的。

罗怡:我们其实在这本书里非常清楚地表达了美术馆的非营利性,这是美术馆作为博物馆的一个分支,美术馆最重要的特性特征。如果把握了非营利性,我想这就是今日美术馆之所以后来发展壮大非常重要的方面,2006年9月份今日美术馆成为北京第一家民营非盈利的美术馆。这个改变包括这个尝试对我们来讲,对于整个美术馆的发展来讲都是有益的启发和试验。

主持人:什么的原因促使你们走出这一步?

张子康:实际还是出于美术馆自身的定位,什么是美术馆,美术馆本身的社会行为连接社会的话不是一个个体行为,自己拿钱养美术馆的行为,而是跟社会连接的,不做成非盈利的话大家怎么来支持你,如果是个体的为了挣钱不是非盈利的,是挣钱的美术馆那就跟画廊没区别,画廊以盈利为目的。本身建美术馆以学术为目的,目的不一样,所以做法完全不一样。

主持人:原来走的路子碰了壁转向这个路径吗?

罗怡:其实我们探讨今日美术馆民营非盈利之路,客观上达到了一种生存上的考量,但是实际上更多出于做美术馆的责任感和对美术馆的认知。其实在我们这本书里面我们有很大的篇幅都在讲什么是美术馆,什么是美术馆的性质,什么是美术馆的特征,美术馆和社会的关系和大众的关系和政府的关系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花了将近几乎是1/4的篇幅来讲这个问题。这里面做美术馆,因为美术馆不仅仅是生存的考量,而是说我们开始就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来做这件事,这也是张馆长在实践自己美术馆理想的一个方面。

主持人:张馆长,您的美术馆理想是什么样的?

美术馆属于社会上每一个公民

张子康:我刚开始看到国外的美术馆做得很好,这种体验性,这种感觉很震惊,看到中国的美术馆有很大差距,本身我是学美术的,也做一些创作,这样更多接触美术馆,对美术馆这个行业一开始带着神秘的感觉,有一种好奇和梦想一直想进入美术馆这样一个领域。这个领域不是每个人想进入就能进入的,我原来是做出版的,遇到出版问题的时候怎么放大社会资源,正好和美术馆合作,这样就介入到美术馆的领域去思考。刚进去之后,我进入美术馆的时期正好是私立美术馆都在倒闭的时候,基本倒得差不多了,属于这么一个阶段进入的。第一个思考的就是我怎么能生存,第一位考虑的是生存。美术馆是什么?这是前面要思考的。生存肯定得有钱,没钱生存不了,那么大的老板做美术馆为什么倒闭了?一个是出于理想玩,跟自己的理想错位了就不做了。另外对于学术的热爱,做得非常好,办展览也非常好,也有学术性。但是做半天钱花完了,不知道钱从哪儿来,资金链断裂。

我做美术馆不是实现我个人的什么理想,个人目的,我想的是怎么做好美术馆,我要做一个好的美术馆,而不是处于我想在美术馆里面完成我个人的什么事情。这个是完全不一样的。

今典集团张总一开始也是对美术馆非常热爱,也想做一个美术馆,对美术馆的热爱是因为他们这一代人对艺术的热爱,他们也想做一个很好的美术馆。一开始做的模式是经营型的美术馆,带有画廊概念的,只要盈利就是画廊概念的美术馆,不是真正学术性的美术馆,美术馆是做学术做产业文化的。这种错位造成很多的不明白,美术馆的经营也是很差。再加上,他本身做大的房地产,没有那么多精力做这样一些事情,当时处于困境。我刚开始做的时候,第一年是怎么想办法赚钱持平,实际是盈利性的做一种企业行为。第一年虽然持平了,不管出版的方式还是经营的方式持平了,但是这一年的思考,尤其从国外考察回来,发现这不是一个真正的美术馆。我怎么样才能做真正的美术馆,才能完成这个事业,其实还是更多的沟通。张总也希望做一个真正的美术馆,他也不希望做画廊,这一点的目的性是一样的,我就拿国外美术馆的模式来做,了解国外的美术馆。一开始肯定遇到一些困难,中国没有这样的美术馆注册,当时费了很多周折,终于找到注册的地方,放到非盈利非企业里面,得到了注册,所以说我们是001号,是第一个这样的机构出来。

美术馆成立了,运作模式是理想化的,我能不能得到赞助,社会上能不能支持你,你给社会赋予什么,你给社会能做什么。首先要想到你给社会做什么,大家才能给你支持,得到别人的赞助,所以一开始更多的向这方面来做,下了很多的工夫,思考了很多,终于得到社会的支持。今日美术馆对于推动美术馆的最有利的地方是,你做得好大家支持你,你做得不好大家不支持你就倒闭了,逼着你做一个好的美术馆大家认知的美术馆。这种认知的美术馆多层次来理解,社会上对于美术馆,说美术馆是做展览的地方有人理解很简单,做展览我想看就看不想看就不看,在社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很多人不了解。美术馆为什么要有馆藏,陈列馆做什么的,大家不了解。前一阵我们主持做了盲童进入美术馆,实际最主要一个概念,美术馆是社会化的,美术馆属于社会上每一个公民,社会上的不管是哪个层面的人都应该成为它的一部分,都要给他们关怀。这样让所有的人都能进入美术馆去体验,这样才能产生一个社会效应,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并不是说他的画好在哪儿,这种社会行为是这两年美术馆越来越加强的,教育行为社会化的推广这两年越来越重视。但是美术馆有一个中心点不能丢,就是它的学术,永远以学术建设是最重要的,不可能降低学术标准把不好的展览拿进来。儿童进入美术馆的展示是对美术馆的体验互动,不是学术展,这一点有严格的细分。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展览?社会上不能把他们抛弃一定让他们进来,让他们享受一样的公民所有所给予的包括美术馆这样一种公共机构社会服务他们所得到的那一份,美术馆主动把他们请进来来做。这一点大的美术馆都应该去思考。

主持人:我们通常想象当中的美术馆通常理解当中的美术馆其实是一个公共场所,有很大部分的公共功能。一个民营美术馆在公益性方面如何来操作?通常大家理解当中觉得美术馆是很耗钱的,做一个展览花去大量资金,如果做公共性的话,作为民营美术馆我们大家会比较难理解,它是怎样运作起来的,怎么样来完成公共教育部分?

罗怡:这个问题应该由主管公共教育的副馆长来谈,我给大家做一些简单的介绍。今日美术馆有很多不同的活动体现今日美术馆的公共性,刚才所说的公共教育性。首先我们的门票价格很低10块钱,我们还有免费日,每个星期都有免费日,即使不愿意掏10块钱或者路边的乞丐哪怕一分钱没有,也有机会走进美术馆。第一是我们的门槛比较低,我们希望更多的人来走进美术馆,感受到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氛围。第二个是我们有免费日,实际我们在向社会上所有的公众不分高低贵贱所有的人在开放。

第二点,我们组织一系列的公共教育讲座。几乎每个月都会请艺术界的名家大家来和我们的公众做交流,这里面很多都是学生,还包括社区周边对艺术有兴趣的人。我们接受大家的报名,如果大家登陆今日美术馆的网站,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信息,可以报名免费参加这些讲座,我们提供一个平台和机会让大家和这些艺术大家亲近。

第三点,今日美术馆手工坊和学校的一些互动,组织大家到学校里面做讲座,这是和学校的互动。

另外我们还有比如刚才馆长提到的类似于盲童展的部分,我们会关注社会上的一些特别弱势群体。可能前面的这些措施因为他们自己的原因无法接触到这些信息或者无法来体验到美术馆这个氛围,我们会主动跟他们联系邀请他们加入到美术馆的氛围之中。实际我们正在跟北京市盲人学校做一次目前暂定历时一年的大型公益活动,准备做北京市今日美术馆艺术讲座走进北京市盲人学校的活动,邀请艺术大家来和北京市盲童学校的孩子做互动。我们的公共教育活动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主持人:刚才罗怡给我们介绍了关于今日美术馆公共教育方面的工作,网友们也会比较感兴趣一点,我们日常大家作为观众去美术馆来看这些作品来参观一个美术馆,大家比较好奇美术馆当中的工作是什么,我们面前看到的这些东西背后是怎样的工作流程。比如现在在运作什么样的展览,二位能不能给我们介绍,帮网友提供一下这样的信息,普及一下美术馆当中是怎么样的工作流程。

罗怡:关于教育公共性,大家来看展览不仅仅是走进美术馆感受艺术氛围看展览,美术馆里的讲解员会给大家做具体的讲解,你看这个展品后面的文化意义、社会含义、美感在哪里,这个其实也是一个教育。甚至包括我们的礼品店,我们的书店,有些艺术品无法触摸,但是在礼品店有艺术衍生品可以把这种感觉把你当时的学习带回家。另外啊从我们的艺术书店可以在这里得到更多深入的艺术信息。

张子康:其实每个教育环节都充满教育的概念,包括我们去拉赞助,讲到推广的概念,我给你介绍这个项目怎么好,有什么文化价值,它在做什么,艺术上有什么创新,给你介绍得很透你可能才支持我。每个环节都要求每个职工对社会负有这样的责任。礼品不是简单的做得很好可以赚钱,不是这个概念,做礼品第一概念是用礼品做深入的学术推广,起到更大的社会教育功能和审美的培养。杯子里面印上图案之后天天看到它就会得到一个审美的教育,你的眼睛慢慢看,到底为什么画这个东西,怎么有意思,起到教育作用。如果社会群体可以说社会性的教育更多是通过这样一种传播在起着作用。你看美术馆的礼品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到你的推广做得好不好,你的产品和学术有什么关系,这个很重要。包括罗怡刚才说的门票,门票上我们会打几行字“感谢你支持当代艺术,感谢你支持今日美术馆,感谢你支持中国艺术”,让一个买门票的人不是为了这个钱,因为你是在支持当代艺术,本身买门票多给我钱我用于门票收入来推广社会,本身是一种社会行为。现在要求美术馆所有环节每个员工必须想到自己是在做什么,你给社会在做什么,有什么样的教育功能,对社会有什么推动。

罗怡:馆长平时对我们的要求很严格,而且他要求我们像神职人员布道一样,来传播整个艺术的理念,传播我们美的观念。

展览背后的美术馆流程

主持人:回到刚才的问题,我们给大家扫一下盲,比如美术馆背后的展览工作流程是怎么样的?

张子康:在美术馆来说是很复杂的,把这个展览做好大家一看了之后感觉很好,很容易挑出毛病,这儿做得不是很到位,地上稍微有一点污,感觉这个美术馆管理上面有问题,对艺术作品的感觉马上有不好的印象。这背后是非常庞大的体系管理,这个展览怎么呈现出来?大的方面做一个战略规划。美术馆整体这几年做什么,今年做明年的展览计划,明年到底展览做什么,今年我们是定的学术课题大的美术馆概念“流派个案的整体研究”,在展览的整体结构上我们考虑哪些重要展览作为我们的学术框架,这是第一个要考虑的。

具体做展览的时候,这个展览来了怎么去做?先是策划工作要策划好这个展览是什么学术主题,需要哪些艺术家参与进来完成这样一个学术课题。把这个展览主题拿出来以后,学术委员会进行讨论到底有什么问题,讨论好之后确定下来展览,也有可能策展人提出展览主题,学术委员会来看符不符合我们美术馆的战略,符合战略就支持把这个展览定下来。展览定下来之后需要预算,这个钱从哪儿来这是最根本的,能不能拉来赞助,什么样的客户会赞助这样一个展览,拓展部的人一块儿开会拓展,能不能拿来资金,能不能实现。这个展览非常好,即使拉不到赞助,想办法其它方法找资金,礼品店的收入是不是拨出一部分资金来,其它部分拨出资金来把这个展览完成,或者有没有基金会的赞助。我们这个展览还是解决不了,也有可能再找一家主办方跟我们联合来做展览,大家共同投入,这种情况也有,但是比较少一些。

定了资金才能实施,实施的时候选艺术家的每件作品,策展人跟美术馆一块儿来看作品符合不符合。如果作品本身想象的可能一开始是一个构思或者对原来作品的了解,拿来作品一看不行,定完策划进行展览的准备,每个细节怎么宣传怎么布展怎么运输怎么上保险就是很细节的问题。作品来了之后现场制作,有没有现场,非常细节。这个展览布展期只有三天时间能不能完成,这么大的作品能不能完成。有的作品不行得一星期,那我只有三天的布展期怎么办,在外面完成,某一部分在这儿组装还是怎么办,都要研究每一个细节。布展的时候有一个专门布展的人,项目负责人全面统筹,有时候运输也没准儿,可能艺术作品晚上12点到,进了美术馆之后作品价值很贵,怎么保护它,怎么打开它,打开的时候什么人在场,有疑问的地方是不是拍下来做记录,这是非常细节的。国外大师的作品可能一个作品就几千万,要是损坏了的,美术馆一年的费用都没有了。对于这些细节方面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艺术作品看起来像一堆烂东西放在这儿,但是这个东西不注意的话会随意摆在那儿,但是这个艺术品可能就是要这个感觉,要是损害了不行。进了艺术馆是一件美术作品必须要特别小心来保护它,每个员工都有这样的责任。

布完展大家检查观看路线,观众来看的时候有什么问题,再加上后面的教育推广工作,还有一些人来讲一下,展览期间注意怎么保护,是不是请策展人给学生、参观团进行导览、讲作品等等,美术馆的工作是很细节很烦琐。

罗怡:甚至包括我们的保洁部分,保洁培训都是整整一长套的录像资料培训。哪个地方的清洁标准达到什么程度,要讲美术馆工作的流程是非常长的。

主持人:不知道网友是不是跟我一样感到这当中的确非常多的线索,非常多的工作,我们要珍惜,看展览的时候要倍加珍惜这个机会。

刚才我们聊了很多比较专业的东西,两位是美术馆工作的专业人士,你们在看美术馆的时候最好的那种美术馆给你非常理想的观看体验是什么?考察欧美很多国家有非常成熟的美术馆展览机制、运作过程,这当中一个美好的博物馆、美好的美术馆参观体验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

很遗憾中国还没有一家当代艺术的陈列馆

罗怡:我讲一个馆长的小故事,在06年我跟馆长一块儿去纽约,其实博物馆对于我们来讲,已经看了很多,真正的感受是博物馆的氛围。从出机场馆长跟我感慨,你看这里就有美术馆这么多丰富艺术活动介绍的资料,在大街上有美术馆展览的预告,有灯箱,在大都会博物馆或者MOMA附近的街区都有介绍的灯箱。一进去有很固定的陈列展,其实很遗憾的是中国的美术馆似乎还没有一家当代现代的陈列馆,这是很遗憾的。从专业角度来讲,每次看博物馆的经历就我个人而言都非常宝贵,而且基本上如果有机会出门都是在看博物馆,而且作品给人不同的震撼和不同的感动,有时候很开心,当时那种气氛很温馨,有时候视觉上受到强烈的刺激,各种不同的感觉都有。但是如果从专业做博物馆的感受来讲,中国的观众哪一天可以在中国自己的博物馆里面很固定地看到我们自己整个当代艺术比如一百年的流变,很遗憾。尤其在国外美术馆别人当代馆里面,你站在别人的当代馆里面介绍这个馆是中国馆,中国的艺术是这样过来的,你发现太遗憾了,在中国竟然看不到。这种感觉也是我们想要来写这本书的原因,而且有一个好消息告诉网友,我们今日美术馆今年就会有陈列展,有海外的华人艺术家和在国内的华人艺术家里面最著名的当代几位艺术家比如蔡国强、徐冰、黄永砯、方力钧、岳敏君,会有两个馆,大概有五六百平米作为固定的陈列展示。不管什么时候观众走到今日美术馆可以看到当代艺术最杰出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张子康:陈列馆最大的作用,是梳理美术的发展,能够看到艺术的过程,对于人的教育是完整的,没有陈列馆就没有梳理的过程,给观众所带来的东西永远是散乱的。中国的文化、中国这一段的艺术为什么老百姓不能清晰地了解,这种艺术到底是哪些艺术,是什么样的发展过程,老百姓看不到这样的东西,得不到这样的教育,因为美术馆这方面缺失是很重要的一点。进入美术馆今天是这个展览明天是那个展览,很丰富,但是是碎的是散的。中国这几年整个发生了什么,在文化上形成什么样的影响,这个我觉得没有这样的陈列馆,大家看了以后一定是没有梳理的一定是松散的,得不到好的教育。不能说国外的艺术怎么伟大,中国的艺术照样伟大,一点不比西方逊色。但是所有的人连中国的小孩都知道蒙娜丽莎,中国小孩有几个知道八大山人。外国小孩更别提了,更不知道。这就是美术馆教育的缺失,这一块很重要。一个好的美术馆应该承担起这种责任来,当然一个好的美术馆不光是这么一点,包括非常细节的东西,比如进到美术馆展览的品质,能看到好的展览,能够帮助你去看这个展览以后做更多的梳理,产生更多的思考,更多的提示、更多的讲解,包括一个挂画一个空间的感觉,进到那个感觉之后就会是专业来做的。在家里挂画就挂不成那样,只有很专业的人士对这个作品怎么来挂。比如灯光怎么来打,都是非常专业的。国外一个灯光师这种专业人士可能一个月拿好几万的薪金,在国内让一个本科生专业做灯光的事他不愿意去做。这是中国教育方面的事情,中国方面的专家也太少了,我是博士生,愿意在你们美术馆做墙壁研究,没有这样的人。这还是整体的素质提高,我们的美术馆要想达到高品质不是简单的元素,需要整个社会教育来完成,得有这样的人才。让美术馆聘一个每个月两千块钱工资的灯光师,我们聘不起,我们是公益性质的。

夹缝中成长的美术馆

主持人:当代艺术进入人们的视野一边嚷嚷泡沫很大,一边嚷嚷炒到多高拍卖到多高的价钱,当代艺术给大家留下这样一个印象,但是真正大家接触当代艺术理解当代艺术其实是没有地方可去的,刚才的确说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最主要的作品在海外或者在某些地方,但是并没有给大家一个可看的空间。上个月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和旅游”,很多去纽约的都会去大都会看一看,成了一个城市非常重要的名片。中国在这方面做得还是很不够。作为提升整个城市文化的意义来说,今日美术馆有什么样的理想或者什么样的想法?

张子康:今日美术馆肯定想做一个最好的美术馆,但是需要一个过程。我刚才说了有很多原因,但是需要大家一块儿努力实现,不是一个个人就能够实现的,需要很多社会力量,包括政府对你的支持、社会的关注、社会的支持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需要时间,但是在中国什么奇迹都能发生,中国几十年完成了几百年的过程。中国美术馆的发展速度也不会逊色,很快跟上去。但是这个需要政策的完善,需要有这个土壤,才能长出这个苗来。我们可能是在夹缝当中长出来的,我们希望以后未来的生长是很好的土壤里面不是在夹缝当中生长出来,而是有能够长强大的土壤,这个土壤包括国家的政策、社会的支持、人们的素质、人们对美术馆的理解、对美术馆事业推动的人来共同完成。如果本身这个土壤不具备这样发展的空间的话,确确实实在发展当中是有问题的。中国美术馆跟国外美术馆从资金上差异很大,但是这种差异到底怎么完成,差异很大。MOMA美术馆礼品收入去年是1.7亿美金,利润肯定有几个亿,中国几个美术馆才有几个亿的资金?从国家的免税政策上,这个免税政策并没有形成,美国的免税政策很好可以抵税的,在中国不可能的,抵税很少。要使美术馆发展起来,要培养的话,必须要给它土壤,没有土壤也能长出来,但是是非常艰难的生长。虽然说我们能生存,但是与大家理想当中大家期望的美术馆差距还很大,不是一点半点。另外国家还有国家美术馆,我们只是国家美术馆的补充,我们不是国家的大美术馆,民营美术馆只是给国家美术馆做一个补充,对社会起到它所起到的作用。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应该全社会包括政府都应该看到,可能才能发展得特别好。

主持人:在之前我们有一次采访张晓刚老师也谈到中西方整个艺术教育的差异,当我们这边的艺术家还通过画册来学习如何画画的时候,可能国外的小孩是老师带着在艺术馆里面,做装置就像做玩具一样,晓刚老师当时非常有感触谈到这一点。张馆长之前也学过艺术,对于整个艺术馆和艺术家的成长这一环也会有自己的了解。我们现在所要着力的环境对于艺术家的成长而言有什么样的影响或者意义?

张子康:这一块其实中国也是发展很快,虽然跟国外的儿童教育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从我小时候来讲,我小时候画册都很少见到,后来国内出现大量的画册,包括国外最新的东西也能够看到,现在已经比原来丰富得多。还有在网络里面的传播速度,新的观念的传播,现在已经史无前例了,中国的速度也是很快的。作为美术公共教育美术馆的作用,张晓刚老师所说的作用,实际美术馆的作用可能不够,但是这个不够还有其它一些原因。包括学校美术教育有没有主动性到美术馆来,每个活动我们给学校发请柬请师生免费来看,学生往往有其它压力其它活动,很大一部分孩子没有把这个教育放在美术馆的课堂里面。再加上美术馆缺失的不完整,没有陈列馆会有一个问题,我们现在相当于学生看到中国现代史的这一段发展脉络的时候,美术馆没有这个展览,这个课没法上你这儿来上,找不到这样的东西。美术馆怎么去完成?也不是今日美术馆或者当代美术馆,当代美术馆建立一个陈列馆做这样的事情,现代文化怎么去看,古代文化怎么去看,只能通过书籍和网络。但是这种传播大家都知道肯定跟现场看到的东西是有距离的,对作品的体验,对环境的体验,其实看电视也是一样,在家里看一个小录像跟去电影院里面看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尤其艺术作品很多东西不光是我眼睛看了这个大的感觉,而是它的气氛或者它对你的大小、视觉远近的感觉包括触摸的感觉,体验的误差差距是很大的,感受完全不一样。把一个很大很大的形象缩小成这么小的时候,你看到没有什么感觉,但是体走到美术馆里面那么大你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一块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提高,共同努力完成。中国应该很短的时间内赶上,鸟巢那边要建四个博物馆,中国博物馆的建设速度非常快,中国最重要的是怎么把软件跟上,这么多美术馆里面展览什么东西,都是重复的东西又没用,怎么去定位这都是问题。

罗怡:硬件上我们已经很让世界惊讶了,软件上我们还需要练更多的内功补上这堂课。

张子康:这个是很重要的,不是我们能够做到的,但是我们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儿童会有这样一个更好的甚至超过国外的美术馆,相信会有这么一天。

主持人:我们听到非常多的关于美术馆各方面的知识以及关于在中国做美术馆各方面的情况,谢谢两位嘉宾今天作客文化客厅,谢谢各位网友的参与。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