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年的曙光中,我们与这些时代共时
辞旧迎新之际,回顾与总结成为一种独特的仪式感。在艺术的世界里,这种仪式感尤为深刻,每一场展览都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文化气息、社会变迁与艺术思潮。本期展览推荐,特别地聚焦于“总结”,通过不同的视角和主题,梳理了属于各个时代的艺术脉络和文化记忆。
无论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艺术呈现,还是对国际设计与摄影发展的回溯,这些展览都以一种宏观又细腻的方式,构建起时代与艺术之间的对话。在“时代鸿图——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典藏作品展”中,我们看到艺术家们如何用画笔记录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壮丽篇章,从筚路蓝缕到山河壮丽,每一幅作品都镌刻着历史的足迹。而在“从塞纳河到光华路:‘装饰’的现代化”展览中,装饰艺术从巴黎到中国的流转,则展现了文化与形式语言在全球化语境中的交融与创新。
从瑞士经典设计展到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作品本身,还有它们背后的社会变迁。瑞士设计以简约、实用、永恒为特色,通过家具、海报和书籍设计等形式,展现了一个国家在创新领域的持续探索;而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则通过十年的积累,呈现了中国当代艺术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不断生长与突破。
摄影作为一种记录与表达的媒介,也在这些展览中占据重要位置。“上海:摄影之都 1910年代—2020年代”通过百年的影像记忆,串联起上海这座城市从开埠到现代化发展的历程;而“另辟前卫:摄影1970-2000”则将目光投向摄影艺术的黄金三十年,探讨其如何从记录工具转变为多元表现的媒介。这些展览不仅让我们重新认识摄影的可能性,也让我们思考影像如何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此外,代际与时代的交汇也是这些展览的重要主题。从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50——90”到“80后的图景——代际的跨越”,我们看到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艺术家如何用各自的语言回应时代的呼唤。50后到90后的跨越,不仅是时间维度上的跨度,更是文化与思想上的碰撞与融合。而“80后”作为一个特殊的代际标签,则折射出这一代人在全球化背景下独特的成长轨迹与艺术表达。
“人,终其一生,都在处理跟时代的关系。我们批评这个时代,我们却和我们所批评的东西如此相似;我们与这个时代抗争,而我们抗争的手段却来自这个时代;我们试图逃离这个时代,最终却发现,所谓时代,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对于任何类型的艺术创作而言,对于某一时代的群像刻画,都是一件颇具挑战性的事情,这些展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回望时代、审视当下的平台。在新年的曙光中,我们得以重新认识和定位自己所处的时代。
撰文_张思琪
1. 时代鸿图——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典藏作品展
展览海报
展览现场
戴泽《在海洋上(渔船)》 74×93cm 布面油彩 1961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靳尚谊《拄棍的老人王大爷》 76.1×61.3cm 纸上铅笔 1955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时代鸿图——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典藏作品展”在国家大剧院艺术馆开展,由中央美术学院和国家大剧院联合主办。此次展览以新中国现代化建设为主题,通过“筚路蓝缕”“天地新颜”“山河壮丽”“新质创想”四大主题板块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篇章,集中展示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典藏的70余件(套)精品佳作,包括徐悲鸿、林风眠、吴作人、王式廓、伍必端、艾中信、戴泽、叶浅予、靳尚谊、王沂东等艺术名家的经典力作。
现代化建设,作为贯穿现当代中国的重要命题,重塑了新中国的面貌与气质。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艺术家们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性积极地参与其中,展出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历史的轮廓,以丰富的色彩填充了时代的底色,更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引领观众走向对未知的探索。
展览地点:国家大剧院艺术馆
展览时间:2024.12.16–2025.3.15
2. 从塞纳河到光华路:“装饰”的现代化
展览海报
展览现场
展览作品 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天花顶设计 1958年 常沙娜
1925年巴黎的装饰艺术博览会是一次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彼时,近代科学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成果在多个领域业已显现出了巨大的力量,然而在日常生活的世界里如何体现和呼应时代的进步?装饰艺术运动即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装饰”在此不是涂脂抹粉的美化和矫饰,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花边,而是对新阶段形式语言的探索和应用。风云际会之下,此时的巴黎毫无疑问是世界的文化中心和全球语境中的“首都”,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风云人物和青年学子。本次展览的五位艺术家庞薰琹、雷圭元、郑可、吴冠中、常沙娜,在风涌而起的现代思想与艺术变革之感召下,或赴法留学,或在法生活与成长。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辈先生们的学术理想和学术思想,通过著述、设计和教学等多种形式传授给不断后来的学生们,并进而提升社会大众的生活品质,服务于国家的重大项目和经济民生的需要,以代代相传的方式形成了一批批富有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优秀成果,塑造出新时代中国的国家形象,弘扬了新时代的文化精神。前辈们的理想和精神始终是这所学院的精神血脉和学术底色。
展览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展览时间:2024.11.2--2025.2.16
3.瑞士经典设计展
展览海报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奥赛博物馆与1900年奥运会有极深的渊源。博物馆前身奥赛火车站正是为了迎接1900年举办的万国博览会及奥运会兴建,盛会期间奥赛火车站迎送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五千万游客。
19世纪下半叶体育文化兴起,当时这一文化主要起源于英国,并包含道德目标:“健康的身体中有健康的精神”。现代运动会的理念由皮埃尔·德·顾拜旦提出,也包含着通过竞技实现国家复兴和在1870年法国战败后实现“身体复兴”的目标。经典的身体和希腊理想是艺术中的典范,特别是在众多的赫拉克勒斯(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的描绘中可以看到。这种由精英阶层发起并最初只针对男性的体育文化,在世纪之交逐渐大众化,并被女性所接受。
奥赛博物馆举办1900年奥运会纪念展,以馆藏画作、旧照、海报、雕刻等回顾法国承办的首届奥运会。展览将聚焦现代奥运会的大众化与女运动员的首度亮相,重点展品有法国画家 Maurice Denis 的大幅面画作《羽毛球赛》(Jeu de volant)等。
展览时间:2024.11.9--2025.1.12
展览地点:今日美术馆
4.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4—2024
展览海报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是对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自2015年开展以来的10届展览的回顾,也借此对20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年鉴》所收集、调查、研究的当代艺术在中国的现状与问题的整体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年鉴》依据的是1986年成立的中国现代艺术档案(CMAA)逐年的调查统计和观察分析,中国现代艺术档案对’85美术运动以来出现的中国当代艺术(当时称作“现代艺术”)的创作和理论的实时记录,至今已经38年。
《年鉴》根据每年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发展情况,选出100位年鉴艺术家,展开进一步的追踪、研究和调查,尽量收集他们的创作和观念,分析并评述各个艺术家作品对艺术可能的贡献和意义。档案和《年鉴》工作的重点集中于在中国出生或从中国出发,且关于中国问题(包括在中国境内举办的国际艺术展览产生的影响和引起的反应)的这一部分对象,虽主题具有国别性、地方性文化焦点和局限,但其宗旨是将这一份特殊的个案提交给整个世界艺术史作为参考和依据,并成为历史的证据和史料。
展览时间:2024.12.10-2025.3.9
展览地点:壹美美术馆
5. 上海:摄影之都 1910年代—2020年代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推出迁址新馆后的第二个展览——“上海:摄影之都 1910年代—2020年代”。本次展览由顾铮策展,汇集了35位长期生活于上海的摄影师与艺术家的268件作品以及其它相关文献资料及展品80余件/组。展览以上世纪初就活跃于上海的丁悚、朗静山、陶冷月、金石声等摄影家、艺术家的作品为起点,呈现了“上海”与“摄影”跨越百年的历史变迁与发展。
摄影术的传入与上海的开埠几乎同步,在关注、影写上海崛起与发展的过程中,摄影从未缺席。变动不居的上海为摄影提供无尽素材,摄影为上海的成长不弃涓滴,尽数记录,虽有遗失,但终成影像上海的汪洋。正如策展人顾铮教授所言:“摄影与上海互相成全”。 展览“上海:摄影之都 1910年代—2020年代”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一个窥见上海百余年变迁与发展历史的契机,更呈现了摄影这个观看手段在这段时期里的演变与突破。展览以线性结构为主轴,以“光影前驱”“纪实立场”“多元表现”“特别呈现”四大板块为脉络,以“江河对视”“繁花时光”“街头剧场”“记忆相册”“都市更兴”“眺望视点”“观看实验”“虚构图景”等八个单元徐徐铺陈,展现一个多世纪以来,在摄影中被观看与呈现的上海。
展览时间:2024.12.25-2025.5.5
展览地点: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6. 另辟前卫:摄影1970一2000
展览海报
哈利•尚克,贾诺•坎德,《18 号码头:约翰 • 巴尔代萨里, 居中弹球的 36次曝光 ,纽约,1971 年 3 月 6 日》
芭芭拉•克鲁格,《无题(知识就是力量)》, 1989年,胶版印刷,1989年购藏, 法国国家造型艺术中心
特展“另辟前卫:摄影1970-2000”通过10个章节主题,潜入这些尚未在专业和公众领域被讨论的话题,追溯了摄影从单纯快照式记录走向具有多种表现力的图像表达,引领观众走过摄影艺术的黄金三十年:展览以“新视野”为开篇,讲述战后全新的生命意识的浮现,如何改变了艺术家看待世界、实践和自身的方式,继而以 “镜头下的艺术” “对工具的质疑”“对社会性图像的质疑”“肖像的转变”等章节,讲述了新一代艺术家如何将摄影作为一种工具和方法,寻找表现物质世界的新模式,历数摄影与行为艺术等形式的密切影响、对流行文化和艺术史的引用与颠覆、对摄影工具本身的极限探索、沉浸式和戏剧性策略的应用等,同时聚焦于肖像、社会性议题、全球化等普遍性主题,从中探讨摄影艺术的丰富内涵。展览以“今天的摄影”终结,亦将延续对摄影无限可能性的探索。展览同时以摄影连接绘画、行为艺术、影像、雕塑、装置等媒介,致敬了艺术史上的多种艺术表达形式。作为现代生活的“绘画”,观众亦将藉由此次摄影大展,饱览全球现代生活的图景。
展览时间:2024.11.08-2025.02.16
展览地点:西岸美术馆
7. 50——90: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
“50——90”是龙美术馆十周年系列特展的最后一场展览,如展览标题所指向的,本次展览正是基于几个客观的时间节点,从刘益谦、王薇夫妇收藏的全球当代艺术作品中,精选了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艺术家所创作的佳作近600件呈现给公众,其中绝大部分作品的创作时间都在1980年以后,又以2000年以后创作的作品为主,借此为滚滚向前的全球当代艺术提供一个审视的契机。
展览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聚焦于“50后”“60后”及“70后”三代艺术家的艺术探索;第二部分则关注更为年轻的“80后”和刚刚崭露头角的“90后”艺术家的艺术实践。展览甄选的全球艺术创作个案都与各自身处的时代、环境彼此呼应,也让我们有机会在同一个场域中,同时看到不同代际、不同地域的艺术家,因着迥异的文化背景和成长际遇,又在全球化和多元视野的推动下,对艺术创作进行的积极探索和尝试,作为艺术家的个人,选择以艺术作为方法,对所处的时代和世界作出各自的回应。
展览时间:2024.11.08-2025.02.16
展览地点:龙美术馆
8. 80后的图景——代际的跨越
童文敏现场行为演出“山水—河流”,油罐艺术中心,2024年
娜布其,《停留与占领》,2017年
《80后的图景——代际的跨越 》是一个关于出生在198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的群展,集中了生活在中国的35位优秀艺术家。中国的“80后”处于职业中期,既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成长的第一代人,也是由全球化梦想与情境塑造的一代人。如果从与艺术家相关的艺术圈本身来看,1990年代末开始到2000年后,中国当代艺术的图景也走上了一条急速扩张的道路,不少重要的时刻都伴随着这一代80后艺术家们学习、成长的阶段:艺术市场逐渐成形、繁荣,本土画廊也开始扎根生长,而私人美术馆也随着地产行业的兴起而成为展示当代艺术的重要推动力。那么在这样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们,“80后”的标签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甚至是否有效?哪些维度构成了这幅图景?如果从展览的标题出发,带着疑问来观看这场展览,那么密集呈现的50多件作品并不一定能给出一个完全确定的答案,但却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感性共鸣和记忆的唤醒,激活我们自己对当下的一些迫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