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非遗的时代之变:传承人,既是教育者,也是新业态创造者

非遗的时代之变:传承人,既是教育者,也是新业态创造者

时间: 2024-07-24 16:07:33 | 来源: 艺术中国

第二届中国非遗保护年会在宜兴窑湖小镇举行

文_岳岩

非物质文化遗产曾是农耕时代的产物,进入到信息社会,其传承方式经历了从家族传承和师承到现代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新媒体教学的变革。百年之前,如果想要学习传统手工艺,可能需要拜师入门,经过师傅严格的审核,才能走向专业化道路。但现在,报考院校相关专业、进入非遗展示馆、通过社交媒体都可以直观接触传统手工艺。受众如云,让传统手艺穿越时代,蜕变出前所未有的绚烂华章。

舞龙与舞狮表演

非遗传承的教育变革

2024年7月20到22日,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个非遗项目、上千名非遗传承人和相关机构齐聚江苏宜兴,通过论坛和大集的形式,探讨和展示非遗文化的魅力,这期间超过16万名观众涌入窑湖小镇,沉浸式体验非遗大集。

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馆长郭艺

非遗保护年会论坛上,我们见到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馆长郭艺,她提及在这一中国首座省级非遗馆的入馆观众中,16岁以下人群最多,占总人数的26.25%,馆里关于非遗研学的课程供不应求。郭艺从小跟随母亲学习陶瓷技艺,原本会成为一名非遗传承人,但她大学学习了美术设计,后又读取了博士学位,她的博士研究方向是传统手工技艺,开启了从传承人到保护传承人的角色转换,她最近还被推选为“最美政协人”。像郭艺一样,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手艺人越来越多,手工艺也被带入到更高更大的平台。

“千茶百器”馆正在直播的手艺人

7月21日,宜兴窑湖小镇的非遗大集上,抖音头部文化达人迟锐正在直播他的所观所想。虽然迟锐是老北京,但宜兴是他另一个故乡,因为他还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级彩陶非遗传承人邱玉林的入室弟子,2016年通过传统仪规入室学习紫砂技艺。百年前,传统紫砂匠人很少会接受超过30岁的入室弟子,但今天已经没有这种年龄成见。很多陶瓷学院毕业的学生,也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师傅,入室学习传承具体流派。对迟锐来说,师承学习并不只是学习手艺本身,也是学习一种精神与文化,成为他在社交媒体上普及文化、传播知识,并跻身头部带货主播行列的坚实基石。

第二届中国非遗保护年会举办地——宜兴窑湖小镇

非遗大集的中医馆,几位老中医都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大都带了徒弟来。以往,师承制非常严格,徒弟全天跟随师傅看诊,但现在,年轻一代的中医往往毕业于中医药学院,获得学历后,有的进入医疗体系,有的则开设个人中医工作室,但通常还会遵循传统,拜师传习医术,在休假或者不忙时,跟随师傅传承的非遗项目。即便业余中医爱好者,也可以通过师承学习传统中医疗法,但如果要以此为职业,则需要更长时间的临床实践。

“非遗人之家”传承人圆桌沙龙与会者合影

7月22日,“非遗人之家”传承人圆桌沙龙以“老手艺与新匠人”为主要议题,邀请了5位资深的国家级传承人,以及17位中青年传承人,且这17位中青年传承人全部来自于2023年度“全国青年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参与对话的新老手艺人,几乎都在做传承与教学工作,他们身份多元,除了是传承人、也是教育者和创业者。

“非遗人之家”传承人圆桌沙龙

传承人,也是教育者和新业态创业者

作为热贡艺术的国家级传承人,娘本自12岁起便投身于绘画技艺的学习,并创办了热贡画院,培养了300多名亲传弟子,每年有70多个学生在此学习,这几百人在外继续教学,到目前有几万人在学习热贡绘画技艺。他打破了传统“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束缚,使得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学习唐卡艺术。国家保护非物质遗产政策出台后,热贡艺术已从过去的贡品融入到社会大众中,热贡也从一个贫困县达到小康生活。

传承人正在讲解建水紫陶

来自浙江龙泉的汤忠仁,通过高校教育后回归家乡,投身于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的传承,尤其关注黑胎青瓷的复刻与传承。他在中国美术学院完成了本硕博的学业,但本身因为没有经过师傅带徒弟传承,身在龙泉也很难跨越技术上和专业上的壁垒,入行前五年到六年时间,几乎没有烧出东西,还亏掉很多钱,之后经过进一步钻研,才积累经验并在市场立足。汤忠仁认为非遗要走出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的方式,才能让这门手艺发扬光大。

渤海靺鞨绣技艺传承人孙艳玲

选择创业的手艺人还有孙艳玲,她在姥姥教导下,6岁起便开始学习渤海靺鞨绣技艺,这一技艺可追溯至1350年前的靺鞨族文化,她本人正是这一古老民族的后裔。大学毕业后,孙艳玲回家乡创业。她在传承姥姥的技艺外,还创立了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专注于渤海靺鞨绣的教学与推广。到今天,她把黑龙江作为生产基地,把深圳作为设计和销售基地,打造从养蚕合作社一直到桑丝、染色、打印、装裱、礼盒、包装、刺绣,全产业链的非遗文化公司。她通过成立再就业培训基地,对下岗女工、农村留守妇女、具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群、城市低收入人群,应、往届女大学生进行免费培训,传授渤海靺鞨绣的刺绣技艺,并签订回收协议回收绣片作品。通过这一平台,引领10万名妇女实现脱贫致富的同时,也传承传播了这一古老而小众的手艺。

大丰瓷刻传承人陈银付

江苏盐城的陈银付在爷爷指导下,成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大丰瓷刻的传承人,作品曾三次赠予英国女王、荷兰首相及比利时国王王后等国际政要,为了更有效地传承与发展非遗文化,2022年陈银付在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推动非遗学院的成立,并成为首任院长。学院作为政府与学校、非遗保护单位紧密合作的平台,通过系统化的教育体系,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持。

传承人讲解内画技艺

手工艺在今天才真正成为“艺术化劳动”

2021年,教育部正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标志着非遗教育正式进入高等教育体系。截至目前,已有包括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等在内的21所高等院校开设了这一专业,成为高校中最年轻的学科之一,却承载着最古老的文化传承事业。

传承人表演剑川白曲

目前,我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已达1557项,仅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就增至3062名,更有43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量位居全球之首。这一数字相比10年前的1986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有了显著增长。

第二届中国非遗保护年会的“非遗大集”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邱春林在论坛中提及:到今天,手工艺才真正成为“艺术化劳动”,强烈吸引着年轻人的参与、体验、围观、分享。

第二届中国非遗保护年会“非遗大集”上汉服装扮的游客

多元的传承方式,吸引了更多元的受众,他们不仅是非遗文化的见证者,更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通过创新的视角和现代的表达方式,为非遗注入新的活力与可能性。

第二届中国非遗保护年会在宜兴窑湖小镇举行

非遗的时代之变:传承人,既是教育者,也是新业态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