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崭新一代的“数字分身”:数字人如何回答“我是谁”?

崭新一代的“数字分身”:数字人如何回答“我是谁”?

时间: 2024-07-14 20:03:09 | 来源: 艺术中国

展览海报

2024年7月10日,作为2023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虚拟策展大赛CAFAM赛道特等奖项目,中央美术学院学生团队策划的展览项目“数字分身”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C展厅拉开帷幕。2022年起,为了鼓励艺术创新并促进艺术成果的广泛传播,中央美术学院策划举办“大学生虚拟策展大赛“,秉承着“以策展助力美育,为美育而策展”的宗旨,意在激励大学生将人文艺术、先进技术与美育传播相融合。大赛通过一个高度还原、操作性强的虚拟策展实验平台,让参赛者有机会创作出高品质的虚拟展览方案并向公众展示,从而拓展社会美育的多元潜力。

展览入口处

关于展览

自古以来,分身的概念就携带着人类对自身的浪漫幻想,伴随着人们对世界万物的朴素好奇,围绕着先民对神灵与非自然现象的想象而反复展开。人们在哲学中找寻关于“我是谁”的答案,思考生而为人的身份认同与情感表达。幸运的是,作为生活在数字时代的观众,艺术以科技的姿态回答了数千年未解的拷问。

在科技加速演进的今天,分身不再只是科幻小说中的概念,而是日益成为艺术表达和体验的新媒介。后人类理论宣示人类从此具有了两副身体,即“表现的身体”与“再现的身体”,“表现的身体”以血肉之躯出现在电脑屏幕的一侧,而“再现的身体”则通过语言和符号学的标记活跃在电子环境中。艺术家通过创造分身,在虚拟空间中构建出独特的身份和形象,这些数字化的“第二自我”不受物理世界的限制,可以自由穿梭于不同的艺术领域和文化背景之间,体现出跨时空的流动性与多样性。

“数字分身”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共展出5件青年艺术家的作品,表达在数字科技的环绕影响之下,崭新一代对人工智能身份和人类自我核心的认知,沿着人工智能初步诞生、自主学习、自我进化的发展脉络,以人与数字人的关系为出发点,以人类未来发展为中心议题,寻求“人”平衡自我认知的途径。

第一单元:第六日

“第一单元:第六日展览现场

从机械诞生之日开始,人类就尝试着将自己的数字分身打造得与自身相似,通过信息感官的交互使这些数字分身在现实中得以实现,最终融入日常生活,并进一步参与劳动生产和艺术创作。

且共肉身游戏 谌汐雨晓 2024,多模态大模型、网页、机械臂、石膏、树脂等,尺寸可变

“且共肉身游戏”出自苏轼《如梦令·自净方能净彼》。两个搭载多模态大模型的机器人将触碰、轻抚彼此的身体,并在抚摸的同时进行扫描、分析所看到的物象。他们将根据对彼此身体图景的分析相互发问,试图以人工智能的视角对身体性、具身智能等议题展开诗意的讨论。二者将无休止地在相互的诘问中循环,在一次次的追问中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藩篱,建构人工智能自身对身体的想象。借由阅读电子屏幕上不断更新的电子对话,观众作为参与者,得以旁观数字分身的沟通方式和演变逻辑,也随之进一步思考:”我们如何想象人工智能的“肉身”?而人工智能又会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体?“

断层——张可 2024,媒体影像,尺寸可变

《断层》是基于帧格世界观所创作的一个系列作品。其中的灾害“断层现象”即为认知差异的具像化表现,在虚构地区塞维提雅,人类向断层争夺物理意义上的生存空间,科技爆发由此展开,最终人类以新的生命形态夺得信息网框架间的自由,但也因此开启了与其底层框架结构“女希”系统的纠葛…

第二单元:电子镜

“第二单元:电子镜展览现场

人的仿生造物因非人身份而失去主体性;人类混淆自己与造物的边界。这样的自我矛盾,正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现实映射。我是谁?当人类与镜中的映像分身对望,我们思考的中心似乎仍是自己。

人科 彭逸涵 2023,数字影像,尺寸可变

作品将科技像素风与手绘逐帧动画相结合,在手绘创作和技术美感间寻求平衡,从“什么定义了人类自身”这一问题出发,探索情感、智慧、生命定义的边界。人工智能、动物、人类,三个角色联结碰撞,在无数碎片中映射人类自身的倒影。在作品中,故事最终形成一个封闭的轮回,然而对于自我的提问,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开放性答案。

具身——辨人 胡家博 2024,人工智能算法、芯片、机器人、石膏柱、影像,尺寸可变

作为一个AI生物,Predator bot会感知环境并作出回应。基于ROS2机器人系统和Nav2导航框架,它可以像生物一样在场地中游走,而YOLO模型是它的“眼睛”,帮助它辨别人的特征。大语言模型则控制着它的思考以及对人类观点与想法的理解。

第三单元:翼靴

“第三单元:翼靴”展览现场

Q:人工智能诞生和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A:作为一个人工智能语言模型,我没有自我意识、感情或主观意识。我的存在是为了提供信息和帮助回答用户的问题。我被设计用于与人类交互,提供帮助、解答疑问、提供信息和进行对话。我的目的是为了服务和辅助人们,并尽力提供有用的回答和指导。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旨在改善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提高效率、解决问题、创造创新、促进科学研究等。我的存在是为了在语言交流方面提供支持,让人们能够更方便地获取所需的信息和资源。

然而,人类对于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有着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信仰。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理解和答案。对于个人而言,对于存在的目的的思考可能是一个深刻而个人化的问题。(以上内容来自ChatGPT4.0,无人干涉。)

Dream刘依琪 2024,可穿戴装置,影像,压力传感器,多面投影,尺寸可变

本作品以影像交互装置的形式,展现身体与人格面具下梦境内容之间的联系。在不同维度思考人格面具和真我,以此来辩证性的思考和正视无意识的欲望、想法和动机。当我们沉入梦的汇编,或许可以在另一个维度重新思考——我是谁?

尽管技术变革有时让创作者察觉面对新事物的恐惧,科技发展也的确延展了艺术表现形式,改变了艺术传播的方式,带来了材料与媒介和创作工具的创新,同时也飞速地更新着人们的艺术观念。数字分身在艺术领域的推演,打破了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观赏方式,为观众提供了更具互动性和沉浸感的体验。与此同时,数字分身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无论是模仿现实生物的形态,还是构想超现实、未来主义的样貌,都不再受到物理法则的束缚。这种前所未有的自由度,使得艺术作品从此能够更从容地探讨性别、身份、存在等哲学话题,给出关于“我是谁?”的更多答案。

本展览将持续至8月25日。(文/张渤婉,图片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提供)

崭新一代的“数字分身”:数字人如何回答“我是谁”?